高爾基曾說一門手藝的消亡,就代表著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消失。
手藝人的堅持,不僅是為了謀生,更是對文化傳承的守護。
60歲的賈茂田是金屬絲編非遺項目的第三代傳承人。
在他的手中,一根根金屬絲可以幻化為形態各異的動物、外形逼真的車輛、活潑可愛的卡通人物等。
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自己設計的,只要是他腦海里能想到的創意,他就要琢磨著編制出來,有的時候為了實踐一個想法,賈茂田會徹夜不眠地研究,但用他的話說,“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覺得累”。
1
傳承
賈茂田出身于一個匠人世家。爺爺是山西人,清朝末年,因鐵絲編制鳥籠、燈籠技藝高,被點名制作北京故宮的宮燈,每年從臘月到正月都在忙碌編燈籠、糊花燈。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做手工藝,到了約定的時間,爺爺便把編好的宮燈趕著毛驢車送到指定的宮里。
父親也是手工藝愛好者,用鐵絲編一些鐵絲龍、鳥籠、簸箕、篩子、笊籬等為此而生。
1996年,下崗的賈茂田開始自謀出路求生存,他與父親學起了金屬絲編技藝,正式傳承祖輩留下來的技術。
因為從小在爺爺、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他很快就將祖輩的技藝學到手。
1997年,他帶著所學技藝闖北京。
2
創新
隨著時代的變遷,祖輩們編制的作品在市場上逐漸被淘汰,要想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自己生活有所改變,創新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
在創新的路上,材料也是賈茂田需要考慮的,祖輩時用料都是鐵絲和普通的鋁絲,到他開始創作時,市場上已有了五顏六色的鋁絲。
不論是鐵絲、銅絲還是鋁絲,在他手中都被當作了藝術品,而他的絲編無需精細的材料,寥寥幾下輪廓勾勒,便可將普普通通的金屬絲變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賈茂田可以用彩色的鋁絲惟妙惟肖地編出十二生肖、各種動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等。
賈茂田稱,這些作品沒有上百次的失敗是做不出來的,制作過程中兩大難點就是這些作品不能焊,也不能粘,那樣會破壞美感。
因為懂美工,每件作品要講究尺寸大小的比例,色彩搭配,動物的還要講究其神態,編一件大件如孔雀要6-7天,小件如自行車要一個多小時!這些作品放在水里不會生銹,在燈光下流光溢彩!
3
發展
賈茂田在北京的十多年里,他的金屬絲編技藝是眾多北漂手藝人中獨樹一幟的。
一根細長的金屬絲,在賈茂田手中拉、扯、轉、擰,只需十多分鐘,一件微型自行車工藝品就完成了。從車輪到車把、腳蹬,只是火柴盒大小的物件,精致逼真。
當時,善于觀察的賈茂田發現了商機,他將具有北京特色的黃包車打造成了精巧的絲編手工藝品,而制作這個“小玩意兒”至少需要一天時間。
至今,金屬絲編黃包車依然是賈茂田最暢銷的工藝品。
近期北京那邊定了500個金屬絲編黃包車,現在賈茂田除了隨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參加非遺文化宣傳活動,便在休息時加班加點的趕制金屬絲編黃包車。
賈茂田稱,下一步想把我們蒙古族文化體現到作品中,現已嘗試并做成了蒙古馬。下一步準備編蒙古包,蒙古族的勒勒車、蒙古耙子,還有蒙古族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具,我要研究,現在正在著手準備這方面的資料。
每創作一個新作品都要在賈茂田大腦里想無數遍,先把它畫下來,再琢磨怎樣讓它立體感強且生動。當經過反復實踐終獲成功后,他開心的像個孩子一樣手舞足蹈,高喊“我成功了!”
4
使命
在初學金屬絲編時,賈茂田更多的是以該項技藝謀生。
如今年不僅經濟上有所收獲,他也獲得了各項殊榮: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年首屆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6年榮獲北京政府文化局頒發《金屬絲編和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現在是內蒙古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常務理事。呼和浩特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也是新城區,玉泉區,賽罕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金屬絲編手工藝品被內蒙古展覽館收藏。金屬絲編“蒙古馬“評選為二等獎。
賈茂田對金屬絲編技藝有更深刻的認識,傳承非遺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非遺不只是一門技藝,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是一個民族世代千年祖輩們的智慧和勤勞、偉大而不朽的豐碑。
如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賈茂田有了榮耀和使命感,在響應國家號召,他將自己的手藝搬進大學、中學、小學的課堂,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并愛上金屬絲編技藝。
賈茂田堅信,在非遺的路上,他將永不告退!(內蒙古晨報 記者胡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