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壇東里小學舉行的大型京劇匯報展演中,全校400余名學生全部登場表演。人人學唱京歌,班班學唱京劇,個個會做戲曲廣播體操,已經成了天壇東里小學戲曲藝術進校園的特色之一。
記者從市教委了解到,近些年,本市廣泛開展戲曲藝術實踐活動,為青少年學生搭建體驗戲曲藝術的舞臺和平臺,將戲曲融入校園文化,融入學生生活。目前,本市中小學校已相繼成立各類戲曲社團630個,僅豐臺區中小學就成立了109個京劇社團。
試點成果:
天壇東里小學人人學唱京劇
在市教委“高參小”項目的扶植下,2016年10月14日,天壇東里小學少兒京劇社團正式成立。學校融通多種校內外資源,組建了月琴、京胡、美猴王、青衣、花旦、武生、念白社團,聘請專家名角為學校藝術教育顧問,執教校京劇社團。
“少兒京劇社團的成立,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國粹,進一步豐富了教育內容,對孩子的綜合人文素養提升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在學校舉行的大型京劇匯報展演中,我們400余名在校學生,一個都沒落下,全部登場表演。”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結合學生數量不多的特點,學校開展了全員性、普及性戲曲教育,形成了人人學唱京歌,班班學唱京劇,個個會做戲曲廣播體操的濃厚戲曲氛圍。
戲曲教育成果要通過實踐來體現。為此,天壇東里小學努力搭設各種體驗展示平臺,為學生們提供實踐機會。無論是學校舉辦的文化節,還是湖廣會館、天橋劇場,以及遠赴國外的大型活動,都成了孩子們展示戲曲的大舞臺。
搭建舞臺:
組建戲曲社團參加戲曲大賽
天壇東里小學只是一個縮影。記者從市教委獲悉,為促進學生戲曲實踐,搭建好“舞臺”,本市廣泛開展了戲曲藝術實踐活動。通過廣泛開展戲曲公開課、組建戲曲社團,創編適合孩子看、孩子演的小國劇劇目,開展戲曲知識大賽、觀看經典劇目演出、參加戲曲大賽形成品牌等方式促進戲曲傳承。
許多中小學校相繼成立了各類戲曲社團,特別是近幾年,借助中小學金帆藝術團這張“金名片”,本市培育了6個京劇金帆藝術團。在2019年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辦的新年戲曲晚會上,本市的東城區史家小學分校、豐臺區群英幼兒園等多所中小學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參加了演出。
此外,依托各類戲曲社團,各學校創排出了一批優秀戲曲劇目。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還開辦全國首家“少兒戲劇場”,3年期間上演自編自導劇目300余場,觀眾人數超過10萬人。
在推進戲曲進校園課堂的基礎上,連續7年舉辦“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參賽選手年齡從3歲到27歲,范圍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福建、山東、河南、湖北等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10余個國家及地區,參賽劇種涵蓋京劇、昆曲、豫劇、越劇、黃梅戲等10余個。數百所大中小學校、數萬名學生參賽,帶動了家庭和社會關注戲曲文化的傳承。
拓展平臺:
“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
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是戲曲發展的重要保障。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市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的綜合效應,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精心組織戲曲演出活動,讓戲曲文化走進學生心靈。
一方面為學生欣賞戲曲精品搭建平臺。組織戲曲院團“走出”劇場到校園演出,同時把學生“請進”劇場欣賞全版戲曲演出。自2005年起,本市開展了“民族藝術進校園”活動,覆蓋全市所有大中小學校,活動至今已累計演出場次萬余場,觀看人數近700萬人次。
另一方面,為學生學習戲曲精品拓展平臺。把藝術學科教學搬出校園,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社會文化資源開展社會大課堂活動。對于鄉村學校學生進行補貼,鼓勵開展課外活動計劃。支持和鼓勵各區、各學校根據自身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戲曲學習和傳承活動。同時,加強資源統籌,為遠郊地區和農村地區學校開展活動創造更好條件。記者鄒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