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逢年過節有掛紅燈迎新年的習俗,每到臘月,街市上賣燈的店鋪和攤商就多起來了,到處紅燈高懸。那時家家門口都會掛紅燈,小孩子則提著紅燈到處逛,營造出一派新年的喜慶氣氛,北京城也就有了濃郁的年味。
除了紅燈,能工巧匠們還陸陸續續創制出一些帶有娛樂性的燈籠,例如用竹批兒扎制成各種造型——紅金魚、綠蟈蟈、帶花的桃子……用油紙糊在竹架子上再畫上圖案加上提梁,深受兒童的喜愛。童年時一到過年,父親就買很多種類的動物燈籠,孩子們點上燈一起在前后院游走,哪兒黑往哪兒去,黑暗里立刻光明一片,實在太好玩了!
還有一種叫“走馬燈”的,它是個六邊形的筒子,上面裝一個傘形的風輪。燈下面點燃的蠟燭熱氣向上流動風輪就轉了起來,帶動裝在豎桿上的各種戲曲人物,比如《西游記》里的唐僧、豬八戒、孫悟空、沙和尚全都動了起來,繞著蠟燭轉,把影子投在外層的白油紙上,十分的神奇,這也成了歡度除夕的一大樂事。
賣芝麻秸
因為有“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諺語,所以芝麻這種農作物被人們賦予了吉祥美好的象征寓意,“踩歲”的民俗也由此而生。我小時候家里長輩在除夕晚上,會把芝麻秸鋪在院里再讓孩子們上去踩碎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我奶奶說這叫“踩歲”,祝來年的日子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越來越好。“碎”與“歲”諧音,寄托了“歲歲平安”的美好愿望。
老北京民俗中,過年有“三歲”——守歲、壓歲和踩歲。芝麻秸因此也就成了過年備辦年貨時的必買之物。農民在寒冬臘月,把打成捆的干芝麻秸,挑進城走街串巷吆喝“買芝麻秸來——”,很受老百姓歡迎。
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古代每逢臘月三十除夕之夜就有一個叫“年”的惡鬼來傷害人,在火藥發明之前,人們用火燒竹筒使之爆裂發出巨響嚇退“年”,“爆竹”即由此得名。后來有了火藥和紙張,就用紙張卷成圓筒裝上火藥點燃爆炸,而這種習俗也由防“年”逐漸演變成除夕制造節慶氣氛的一種娛樂方式。例如帶響的為炮仗,最初只有單響的叫“麻雷子”,其形體粗大,裝藥多聲音也大;后來發明了雙響的“二踢腳”也叫“二梯子”,第一響把它打上天空,然后在空中炸開第二響,其聲音巨大還伴有火光。之后又發展出把單響的編成串,點燃后發出密集的噼里啪啦的連續聲響而營造出更加火爆的吉慶氣氛,這就是后來所說的“鞭”。
除了炮仗,還有不帶響的“花”。記得當時比較常見的有一種叫“起花”,是在爆竹上加一根長長的葦子桿,點燃后不爆炸而是從下面噴射出火焰向高空飛去。“起花”尾部可以噴出一長串的火光,能飛幾丈高,十分耀眼。還有一種銅鐘形的,泥制外殼,金色,內填火藥,上面有一小口用紙貼住,燃放時揭去紙片點燃引信,口部就會噴出傘狀的火花,先是越噴越大之后慢慢變小最后還會冒著小火苗遲遲不滅,場面十分壯觀,放花時全家圍觀拍手喝彩的情景現在想起還是歷歷在目。老北京俗話說“姑娘愛花,小子愛炮”,這話不假,我那時就是個熱衷放鞭炮的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