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少峰在第十六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以“文化產業人才升級”為題發表演講。
陳少峰演講中
演講一開頭,陳少峰介紹說:“人才必須要跨界,要懂土地規劃,懂內容,懂公關,懂技術,因為做的都是高科技體驗的內容,還要懂得資本運作。為什么懂得資本運作呢?因為一個項目里面,每一個部分都有資本運作,有融資,有投資,有抵押貸款,有各種各樣的資產證券化。也就是說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們現有的人才多數都是單一的人才,沒辦法做現代文化產業所需要的整合運營,所以我今天起的題目叫‘文化產業人才升級’。我將結合管理哲學和文化產業來闡釋‘人才升級’。”
陳少峰此次演講,共分為四大部分:
一、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商人、藝術家
陳少峰通過探討四種職業的不同,開啟了演講的第一部分:
“我們現在講‘雙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老板的人,有的對未來充滿期待,有的對未來充滿憂心,哪類人誰適合當老板?當然是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人。你如果不對未來充滿期待,就不要創辦公司。比如說你招了很多人,不把它當作機會而當作負擔。
現在很多公司在做對賭,對賭的成功率有多高呢?這取決于你是企業家,還是職業經理人,如果你是職業經理人,對賭的成功率很高;如果你是企業家,對賭的成功率極低。企業家往往不會按照計劃去行事,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做到什么程度,所以企業家不能對賭。對賭成功的都是職業經理人。
大家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你適合做什么?你適合做企業家,還是職業經理人?
企業家、商人、藝術家和職業經理人,這些人有什么區別呢?大家知道這些角色之間往往會產生沖突,比如說藝術家和職業經理人,或者藝術家和技術人員產生沖突。喬布斯在收購皮克斯動畫之后才認識到藝術和技術之間需要相互借鑒,借鑒什么呢?藝術家需要接受理性的訓練,而技術人員要懂得更多的創意。
我們先來探討第一個角度的問題,企業家和商人有什么區別?我舉個例子,企業家種植樹木,商人買賣木材。在座從事文化產業的各位,你適合種木材還是買賣木材?中國從事文化產業的,很少有企業家,因為種樹相當于開發可持續IP,買賣木材相當于購買他人的IP。我們可以這么說,作為企業家,需要擁有持續性思維,需要有耐心,需要面向未來;否則,你就是一個商人。
我們現在進一步來具體探討企業家的思維特征。直覺、創新、激情、個性、洞察力,這是企業家的特點,和藝術家的思維方式非常接近,即直覺式的思維。他們往往知道大的方向,但是不知道具體怎么實施,這就是直覺能力。然而藝術家和企業家有一個很大的差異,企業家有結果導向思維,而藝術家沒有。
如果藝術家要做企業家,就必須擁有結果導向思維。以拍電影為例,藝術家拍的電影叫藝術電影,融合了自己的靈感,是拍給自己看的,不是拍給別人看的,而企業家拍的電影是給別人看的,所以叫商業電影。藝術家和企業家的區別就在于此。
結果導向是十分重要的思維特點。企業家具有雙重思維,既有直覺型思維,也擁有結果導向思維;藝術家擁有直覺和激情,沒有結果導向思維。這就產生了很大區別。如果你是藝術家,想做文化產業,那么你一定要記住,光靠創意是不夠的,你必須要有結果導向的思維,這是很重要的方式。
那么職業經理人的特點呢?職業經理人能把所有事情做得很具體,做詳細的計劃、寫詳細的商業計劃書、能夠帶團隊,團隊的人員越多越好。而企業家不善于帶團隊,為什么企業家都要找職業經理人?因為企業家超過若干個人就帶不動,能干的職業經理人能夠帶領千軍萬馬,也就是說企業家能夠“將將”,能夠帶領高級職業經理人,而高級經理人能夠‘將兵’,這是他們的區別。
我們把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分成兩種類型的能力,一種叫領導力,一種叫管理力。管理力更注重細節,領導力更重視個人魅力。更進一步說,企業家更重視直覺,職業經理人更重視分析,所以職業經理人的思維是分析型的。但是也有特別天才的人,既擁有直覺型思維,又擁有分析型思維,這種既是企業家又是職業經理人的,就是超級企業家。此外,職業經理人更關注當下,企業家更關注未來。企業家的主要任務是用人,職業經理人的主要任務是做事。他們的任務不一樣,職責也不一樣,所有的東西都不一樣。企業家、高級經理人,藝術家、技術人員、專業人士,包括所謂跨界人士、專業的執行人士、商業模式的顧問,每一個角色都不一樣,我們的能力適合做什么呢?這些東西需要考慮。”
論壇現場
二、人才升級的緣由與角度
陳少峰演講的第二部分,從探討思維方式入手,進入主題:
“大家有沒有發現,你的第一份工作一定是非常具體的,思考的也是非常具體的問題、功能性的問題,而你成為公司機構一把手的時候,你思考的一定是非常抽象的問題,基本上沒有一個是具體的。
從具體的思維方式到抽象的思維方式,只有自己能夠完成。所以,當你成為公司一把手,你一定要把思維方式轉變成得非常抽象。由此可以明白,為什么很多有才能的人卻得不到領導的賞識?因為領導講的都是抽象的問題,你馬上把它變成具體的問題、變成功能性的問題,領導會覺得和你的思維不在一個層次上,認為你沒有高度。什么叫高度?高度就是處在云里霧里。所以大家要懂得和領導交談,很多時候一定要談抽象的問題,盡可能不要談具體的問題。
再比如,中國有兩類人做新媒體,一類是原來報業公司的人,一類是其他行業的人轉行來做新媒體。新媒體是大家創新出來的東西,這兩類人做新媒體有什么區別?傳統報業的人做新媒體,全部都是做新聞發布,也就是新聞客戶端或者新聞網站,只做這一件事,這和傳統的報業有什么區別嗎?沒區別,就是做內容發布傳播,只是原來是報紙,現在搬到了互聯網上。可是,有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公眾號平臺做電商,一年便達到20多億的營業額,估值6億多美元。
可以說,在實踐中,我們的基本思路、產業思維、人才結構、人才思維、人才能力等都還存在許多問題。第一個問題,我們認為整個產業只是簡單的進化,其實已經進化到非常復雜和高端的階段。第二個問題,招商習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招商引資的模式。第三個問題是知識結構單一。第四個問題是未來導向。最后是我們對人才的要求不太具體,缺乏思考能力的培養。”
論壇現場
三、人才升級的相關角度
第三部分,陳少峰承接上一部分的結尾,進一步就人才升級的主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接下來我做一點針對性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的思考。
第一,要有需求導向的思維;第二,要避免出現‘德不配位’的現象;第三,所有行業的人都應當融入互聯網;第四,社會責任的問題,你的職位越高,你的社會責任感應當越強,不管是哪一個公司做領頭羊,一定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第五,借鑒和創新的問題,有些地方不要做‘強迫性創新’,觀念本來就很落后,又非要做最難的事情,是沒法直接創新的,缺乏這種搞名人的人才,不如選擇模仿,向文化產業先進的地方和企業借鑒學習。”
四、幾個對策或建議
演講的最后,陳少峰歸納總結道:
“既然文化產業的跨界已經變成新常態了,那么我們首先需要面向未來,做產業趨勢的分析和人才趨勢的探索。重點是要‘一能多才’。
2018年‘峰火文創大會’的主題是‘文化產業升級換代’,其中一個重點是很多人都要通過‘融網行動’來完成升級換代。現在人們基本上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是朝陽產業。對于互聯網產業來說,存在著三個要素的互動,即生活方式、技術和業態,我們只用關注這三個要素的變化,并隨時注意評估,就能明晰接下來行業的大致方向。
最后,我提幾個對策或者建議:首先,做文化產業,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原點——我把它叫做‘一魚永吃’;其次,要通過深化技能和跨界的綜合來升級人才;第三,重視“頭部人才”的培養;第四,培養文化產業專業人才,需要改變教學方式,增加研學和實踐;最后,一個真正的人才,懂得商業模式非常重要,即從產品思維轉向IP思維和商業模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