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10余年從事“非遺”工作,寫下135萬字工作筆記 通訊員供圖
10余年從事“非遺”工作,寫下135萬字工作筆記,這個清瘦、微駝著背的身影,就是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王淼。在他的帶領下,浙江非遺事業從無到有、再到“浙江模式”“浙江經驗”領跑全國。
雖然病痛使他頸椎嚴重變形、走路艱難,但他為挽回湮滅在歷史中的文化瑰寶,踏遍了浙江90個縣區市。直到因超負荷工作住進重癥監護室,他依然惦念的是“把非遺的根留住”。2015年3月,王淼榮登“中國好人榜”。
□通訊員 周松 記者 樊瑩
從事文化工作26年
不知疲倦的“工作超人”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說與做。我們的責任是,縮短愿景與使命、理想與現實、思考與行動、說與做的距離。”這是王淼的新著《風生水起》中的一句話,也是他敬業奉獻的真實寫照。
王淼從事文化工作26年了,是有口皆碑的“工作超人”。然而,看一眼他的身體,很難想象是如何進行工作的。
青年時期,王淼因一次重病落下了殘疾,頸椎嚴重變形導致手抬不過肩、腳邁不過檻。帶著這樣的身體負累,他奔走在基層,發現非遺保護新現象、破解瀕危項目疑難雜癥、為非遺傳承人雪中送炭。
在他的工作日志里,從來就沒有八小時工作制的概念,除了節假日偶爾不加班,平常晚上都在辦公室,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凌晨一兩點睡覺是經常的事情。浙江省文化廳保安劉志成說,王處長是不知疲倦的“夜貓子”,每天都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
一些同事看到他瘦削的身形和經常充滿血絲的眼睛,忍不住勸他要注意休息。他總是笑笑說:“非遺傳承是靠‘口傳心授’,大部分代表性傳承人年事已高,我們可是‘與時間賽跑’,如果他們走了,可能一門絕技絕藝就要失傳了。”
創造浙江非遺保護諸多“第一”
非遺工作的“業績達人”
2014年10月29日,因連續超負荷工作,這位同事口中“與時間賽跑的工作超人”昏倒在會議室門口,被送往醫院重癥監護室。在醫院救治期間,雖然四肢已經不聽使喚。但還是在妻子的幫助下整理近50萬字的工作日記。
“非遺保護是一個新生事物,在中國的出現才十余年,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王淼經常對周圍的人說:“我們要在工作上成為有戰斗力的‘狼群’,浙江非遺要有超前思維,要干就必須要干出全國一流。”
就這樣,浙江非遺保護創造了諸多“第一”和“率先”,如浙江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目錄數量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國務院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遺目錄中,浙江入選數實現“四連冠”,等等。所有成績的背后,都凝聚了以王淼為代表的浙江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為了守護傳統劇種,王淼在短短的兩個月之內,組織繪制了《浙江省傳統戲劇項目分布圖》,拍攝了56個浙江省傳統戲劇項目微紀錄片,編印了《浙江好腔調——56個傳統戲劇集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目前,浙江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地方戲劇項目有56項,但此前能正常演出的已不足1/3。
這次能夠榮登365好人榜單,中國文明網是這樣點評的:“非遺”保護的能量在于代代相傳,王淼一刻不敢懈怠,跑贏了“時間”,為非遺事業做出重要的貢獻。王淼是一位好干部,他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