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五,中國人的傳統佳節。吃湯圓,賞花燈,元宵節這兩項最主要的民俗已流傳千年。對于南京人來說,元宵節的晚上,一家人走出家門,去夫子廟賞燈觀景,這個年才叫過得圓滿。而年前就已經開幕的秦淮燈會也會在這一天達到最高潮。
已經傳承了1700多年的秦淮燈會,今天既承載著傳統文化,又表達著時代精神,成為南京人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值元宵佳節,讓我們一起走進秦淮燈會的歷史深處。[2018春節南京秦淮燈會廟會時間+地點路線+門票]
第32屆中國•秦淮燈會
將于2018年2月11日亮燈
燈會時間:2018年2月16日— 2018年3月5日
燈會延展期:3月6日— 3月31日
燈會的主題為“燈耀古金陵•奮進新時代”
1正月十五、十六兩天需要提前在網上預約秦淮燈會電子票憑票進入
憑票進入時間:2018年3月2日、3日(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兩天,每天14:00—22:00。其他時間免票進入。
憑票進入的中心景區范圍:秦淮河以北的夫子廟東、西、北3個牌坊合圍區域,包括:貢院街、貢院西街、東市、西市、文德橋、文源橋等。景區內大成殿、科舉博物館、游船、李香君故居等收費景點需另行購票參觀。
出票數量:正月十五、十六兩天,每天出票40萬張,出完截止。
預約出票方式:網上預約,通過大麥網預訂進入夫子廟中心景區免費電子票(二維碼電子票),預約的起始時間是2018年2月8日下午2:30。
2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開啟夜間博物館模式、溧水首次并軌秦淮燈會、超多造型各異的大型燈彩別錯過
3、1號線三山街站、3號線夫子廟站和武定門站、會臨時封閉、“跳站”
“跳站”時間: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的18:00—21:00
相關閱讀:
秦淮燈會介紹
顧名思義,“燈會”是“花燈”“燈彩”集中展示的盛會。古代的中國人,將傳統節日、吉祥喜慶之時懸掛的五顏六色的彩燈稱為“花燈”。傳說中,木匠業祖師爺魯班在建造宮殿時就創制過花燈。到西漢初期,宮廷中已出現了高達七尺半的巨型花燈。但在很長時間內,花燈只是皇族賞玩之物。一直到南北朝,伴隨著元宵節賞燈習俗的推廣,花燈才走出皇宮,飛入尋常百姓家。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元夕、元夜,“一年明月打頭圓”,正月十五是新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早在漢代時就已成為中國人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幾乎每一種都與燈有關。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正月十五是漢文帝劉恒鏟平諸呂勢力的日子。后來每年的正月十五,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到張燈結彩的街市游玩,與民同樂。這一天遂被定為元宵節。千百年來,吃元宵(湯圓),賞花燈,始終是正月十五不可或缺的兩大民俗活動。
“秦淮燈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朝初期。”南京文史作家周安慶向記者描繪了1600多年前六朝都城建康(南京)舉辦燈會的勝景:元宵之夜,東吳太初宮、昭明宮,后來的東晉建康宮懸掛各式彩燈,秦淮河兩岸達官顯宦的宅邸也紛紛效仿,掛出各種花燈。“煌煌閑夜燈,修修樹間亮。燈隨風煒燁,風與燈升降”(東晉習鑿齒詩),暮靄四合,華燈齊放,秦淮河上火光倒映,宛若白晝。
周安慶介紹,南朝時期,元宵節舉辦燈會的民俗依然延續,梁簡文帝蕭綱寫有《燈賦》《正月八日燃燈應令》等詩,“落灰燃蕊盛,垂油濕畫峰。天宮倘若見,燈王愿可逢”,記錄了彼時燈會繁盛的場景。
和南京相關的成語“破鏡重圓”,形容夫妻失散或決裂后重新團聚與和好。南陳的樂昌公主在戰亂中與丈夫徐德言走失,幸好各自留下一半銅鏡作為以后見面時的憑證。若干年后,在正月十五燈節上,奇跡竟然發生,手持半邊銅鏡沿街叫賣的樂昌公主竟與徐德言重逢,華麗的燈彩映照下,命運多舛的這對夫妻再度團圓。
發端于六朝的南京元宵燈會,歷經隋唐、五代、宋元等歷史時期,始終都會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綻放”。史載,最初的元宵燈節僅有一天。唐代開始,燈會改為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持續三天;到宋代,燈節的時間又被延長,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觀燈賞燈的狂歡長達五天。
“隨著燈會的發展,南京市井閭閻間也逐漸形成燈市。”周安慶說,唐代城南笪橋一帶已有眾多扎制花燈的工匠聚居,這里是南京最早的元宵燈市雛形。到南唐時期,詞翰風流的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大力推廣燈彩藝術,他們將能工巧匠聚集到金陵城,每年元宵節,總能營造出千燈爭艷、火樹銀花的熱鬧場面。
《南都繁會圖》中的燈節盛景
明代,南京元宵燈會迎來第一個高潮期。周安慶介紹,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為營造盛世氛圍,竭力提倡燈節盛事。“聞太祖初建南都,盛為彩樓,招徠天下富商,以實國本,元宵放燈,多至十余日”(郎瑛《七修類稿》)。朱元璋頒下圣旨,打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燈節:正月初八上燈,正月十三試燈,正月十五正燈,正月十八落燈,燈節的時間被擴展到十天。
至今,南京民間還有“上燈元宵落燈面”的食俗,即正月初八上燈那天家家都要吃元宵,正月十八落燈那天則吃面條,寓意長長久久,幸福安康。
朱元璋和花燈的故事、傳說有很多: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節,他下令在秦淮河上投放萬盞水燈,滿河明滅,流光溢彩;元宵當晚,朱元璋不滿足于宮中懸掛的富麗堂皇的彩燈,常常微服私訪,來到街市上,欣賞民間百姓扎制的彩燈。“明代初年的南京,每到元宵節,全城彩樓綿延,花燈煙火閃耀通宵,鼓樂雜耍喧囂達旦,很多平日里足不出戶的婦女也通宵夜游,結伴賞燈。”周安慶說。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也是狂熱的“燈彩愛好者”。史載,即位之初,朱棣就下旨官員們在元宵節前后放假十天,與家人共度燈節。永樂十年,朱棣又集中能工巧匠,在皇宮午門外,扎制了美輪美奐的“鰲山萬歲燈”。鰲山燈輝煌閃耀,燦若星辰,令人嘆為觀止。“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
永樂遷都以后,南京依然是明王朝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元宵燈會傳統從未斷絕。《正德江寧縣志》記載,明代中后期南京花燈有“楮練”“紗帛”“魚魷”“羊皮”“料絲”等品種,元宵夜,“加松棚于通衢,棚中奏樂,上下四旁,綴以華燈,燦若白晝,簫鼓聲聞,燈火迷望。士女以類夜行,諺云走百病。”
被稱為南京版“清明上河圖”的《南都繁會圖》,描繪明代中期十里秦淮兩岸的繁華街景。這幅畫上就有元宵節南京人上街觀看鰲山燈等各色花燈的熱鬧場面。周安慶介紹,明代南京還出現一種懸掛彩燈的燈船,元宵之夜往來穿梭于秦淮河上,“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薄暮須臾,燈船畢至,火龍蜿蜒,光耀天地。”(余懷《板橋雜記》)。此外,明代南京還出現了夾紗燈、虎燈、蛤蟆燈、魚燈、蝦燈、荷花燈、藕燈等各色花燈,燈彩品種之繁多,燈節場景之熱鬧,在全國首屈一指。
燈會“主場”:從笪橋到夫子廟
進入清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燈會燈市的“主場”主要在笪橋、夫子廟兩處。《金陵歲時記·燈市》:“府縣學(注:即夫子廟)前,評事街,皆燈市也。”其中又以笪橋、評事街一帶的燈市更為熱鬧。學者甘熙在《白下瑣言》中寫道:“笪橋燈市由來已久,正月份魚龍雜沓,有銀花火樹之觀,然皆剪紙為之。若彩帛燈,則在評事街迤南一帶。五光十色,尤為冠絕。”
笪橋為何能成為昔日金陵燈市所在地?周安慶說,是因為這里一直是金陵花燈藝人的聚居地,他們在這里制作花燈、售賣花燈,“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正月十五晚上,人們紛紛來到這里賞燈買燈,傳說康熙南巡時,也曾微服來笪橋觀燈賞月。
清代的南京花燈有三星、八仙、聚寶盆、皮球、西瓜、金魚等各種造型。當時還有一種構思巧妙的走馬燈,外面有燈罩,下面有蠟燭。點燃蠟燭,空氣持續對流,能夠推動風輪旋轉,帶動燈籠轉動,燈籠表面所畫駿馬就好似飛馳起來一樣(《金陵歲時記》)。
太平天國運動之后,笪橋燈市逐漸衰落,燈會主辦地南移至夫子廟,并沿襲至今。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明燈初試九微懸,瑤館春歸不夜天”“兩岸紅燈射碧波,一支蘭槳蕩銀河”……清末文人留下來的詩文中,勾勒出夫子廟燈會的繁華和喧鬧。周安慶說,清末民初的夫子廟燈會,花燈似海,人涌如潮,夜燦若晝,鑼鼓喧天。上新河的徽州木材商人們制作的燈彩尤為出名,每年元宵都會組織提燈巡游,滿街鼎沸,火光燭天,時人稱為“徽州燈”。
在南京人的話語體系中,過年不到夫子廟,等于沒過年;到夫子廟不買盞燈,等于沒過好年。元宵前后,秦淮河畔家家走橋,人人看燈。很多“老南京”腦海中難以磨滅童年時到燈市買盞兔子燈拖著四處亂跑的珍貴記憶。
年味最濃的“文化嘉年華”
1986年,在中斷多年以后,每年一屆的“秦淮燈會”恢復舉辦,十里秦淮水,再度波映花燈紅。
到2018年,“秦淮燈會”已連續舉辦31屆,今年是第32屆。2006年,“秦淮燈會”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各級燈彩傳承人27人,國家級、省級各2人。秦淮燈會成為我國唯一一個集燈展、燈會和燈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燈會。今年的第32屆秦淮燈會,還首次辦到了100里開外溧水區的秦淮河源頭。
朱元璋“史上最長燈會”的紀錄也已被打破。如今的秦淮燈會從頭一年的臘月二十六亮燈,到次年的正月十八落燈,加上一個月延展期,總計時長50多天。燈會期間,南京眾多民間藝術形式、文化活動輪番登場,成為年味最濃的“文化嘉年華”。
燈會的火爆,也使得燈彩藝人直接受益。上市花燈數量從每年10多萬盞增長到去年的50萬盞,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燈彩藝人年收入普遍從幾萬元增長到數十萬。
萬千燈火不夜天,疑是瑤池在人間。如今的秦淮燈會不僅在南京綻放,也早已走出國門,點亮世界。從恢復舉辦到如今,秦淮燈彩的非遺傳承人遠赴歐美、非洲、亞洲的40多個國家的知名城市交流辦展,推介南京燈彩藝術。秦淮燈彩已成為代言南京、面向世界講好南京故事、中國故事的最佳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