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座樓均為地上兩層,不僅建筑面積大,而且外觀也十分別致,左右對稱的東西兩樓是輔助設施,連接主樓與副樓之間的兩層外廊,是以白色的欄桿和廊柱構成的空透走廊。
根據史料記載,1915年寶蘊樓建成,入藏文物足有3150箱,23萬多件。當時所收藏的皆是歷朝歷代的珍品,包括各色書畫、珠玉、陶瓷、金銀器、樂器等等。建國以后,寶蘊樓的藏品陸續被轉移到首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地收藏。
寶蘊樓現主要展示故宮博物院歷史(攝影:翁奇羽)
寶蘊樓主樓二層露臺的石雕(攝影:翁奇羽)
百年修繕: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
寶蘊樓長期作為文物庫房使用,建筑的屋頂瓦面、大木結構、內外裝修裝飾、油飾彩畫及院落地面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自1915年竣工,寶蘊樓已歷經百年風雨。據工作人員介紹,2013年故宮對寶蘊樓進行了勘探,結果顯示主體結構雖然完好,但由于經歷了百年風霜,屋頂漏雨、外墻剝落、部分檐頭腐朽等“病害”確實存在,于是在2013年底開工,對樓體周身及內部進行了修繕,同時對樓前的咸安門也進行了保養彩繪等工藝修復。
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表示,一切修繕的原則是“不改變文物原狀”,盡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藝,保留原有構件,以確保各單體建筑及文物遺存修繕前后保持風格一致。他還打了個比方:前期調研時,工作人員發現寶蘊樓屋頂上鋪的是魚鱗狀的牛舌瓦,部分瓦塊背后有英文字跡。經過初步判斷,該瓦是當初山東地區燒制的低溫釉,所以修繕補充新瓦時也采用了這種工藝。
2015年,寶蘊樓迎來它百歲生日的同時,修繕工程也完全竣工。它的職能從文物存放處變成了展廳,專門舉辦“故宮博物院院史陳列”,展示民國時期故宮的歷史變遷,定期向觀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