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城市快速的變化讓北京雨燕有些措手不及,大量的景觀照明影響和破壞了雨燕的夜間休息。北京建筑大學副教授劉博直言:“亮度過高的光源會混淆雨燕的夜間視覺能力,誘使其飛出巢穴無法回巢。”
重獲關注的燕子
雨燕的口裂寬大,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萬只昆蟲,對維護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作為北京市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它們的存在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完整也有著重要意義。值得慶幸的是,這群機智又頑強的生物,在人們的關注和保護下,重新煥發了生機。
今年7月,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和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館聯手啟動了北京雨燕科學調查活動,此次調查顯示,北京地區7月初雨燕數量約4000只。
目前,正陽門、頤和園、雍和宮、天壇、歷代帝王廟等地是為數不多幾處可供雨燕繁殖的古建筑。雨燕也對這座古城難舍難分,開始在北京的新式建筑中拓展生存空間。近年來,人們驚喜地發現,從天寧寺橋、國貿橋的橋洞縫隙,到北京師范大學的主樓、北京大學的仿古屋頂,雨燕上下翻飛的矯捷身影再次出現。
“每年我們都會在頤和園八方亭捕捉雨燕,詳細測量、記錄每只雨燕的體重、體長、喙長、翼長,隨后戴上國際通用的、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特制的金屬鳥環。”中國觀鳥會志愿者于方介紹,通過金屬鳥環的不斷回收,可以了解到雨燕的遷徙路線、生長狀況和壽命,從而制定更加合理的保護措施。2007年,中國觀鳥會在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和北京市鳥類環志站的指導下,于頤和園開展了首次雨燕環志工作,至今已有10個年頭。“2002年第一次跟著爸爸在北戴河做環志,那年才7歲,憑著對鳥兒的喜愛,不知不覺就堅持到了現在。”于方的女兒于肖末告訴我們,許多同學都受她的影響成為雨燕的忠實粉絲。
7月11日,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奧丹接到求助電話,有熱心市民撿到了墜地的雨燕。“將雨燕接回后,我們發現這還是只雛鳥,每兩個小時就要喂食一次,幾乎離不開人。”奧丹就和其他四位同事輪流值班,晝夜不停地照顧這只雨燕。7月25日,小雨燕的體重和羽毛都達到了健康標準,被重新放歸藍天。
“北京適合雨燕生存的建筑基本飽和,如果想發展其種群,就一定要給它們更多繁殖的場所。”張正旺建議,在公園濕地建設科學設計的雨燕塔,在現代化建筑外設置巢箱,進行人工招引,為北京雨燕提供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周夢爽)
中國觀鳥會的志愿者正在給北京雨燕安裝光敏定位器。張為民攝/光明圖片
飛翔中的北京雨燕。張瑜攝/光明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