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14日訊 2017年“絲綢之路文化行”活動日前在西安舉行。來自全國多位知名文學作家和陜西省文化名人,通過主題論壇、電視訪談、讀者見面會等形式,分享創作體會,講述文學故事,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先行和絲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打造新的交流平臺。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為古絲綢之路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崛起的中國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與擔當,中國的故事也將重新沿著這條文明傳播的道路去伸張。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幾經險阻終于率領駝隊跨過戈壁,踏出一條橫貫中西的絲綢之路,架起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從此推動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對話與交融。
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之路。絲綢、瓷器、茶葉等東方特色的物產隨著絡繹不絕的商賈駝隊迤邐西行,穿越中亞大陸抵達歐洲。古羅馬的貴族為來自東方的美麗絲綢而傾倒,贊譽其“色彩像鮮花一樣美麗,質料像蛛絲一樣纖細”。
絲綢之路更是一條文明傳播之路。“養蠶繅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唐朝詩人王建的詩句,描繪了地處絲綢之路要沖的涼州蕃人,因為養蠶業的一路西傳,受中原文化影響養蠶繅絲的情形。彼時的唐王朝,物產豐富,文化自信。古老的華夏文明依托于物質載體,向邊城游牧民族,乃至世界各國傳播與弘揚,延綿千百年。17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道德規范準則便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說“一帶一路”像一條堅實的珠線,那么沿途的城市、地區就像珠線上的珍珠,閃閃發光。“絲綢之路文化行”活動的誕生,恰似“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故事,串起整個故事的大敘事。(金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