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惹人愛
長白山地域奇特復雜,形成了許多槽谷和陡坡,又有地下河流,地下溫泉,地下溶洞,上至高山天池湖泊,下至林中水下資源,成為立體式多六類的自然景觀,令人贊嘆。
在距長白山北坡冰場東5公里處,有一壯麗的瀑布景觀,即洞天瀑。瀑深約15米,白河激流從上向下沖擊,將玄武巖臺地那堅硬的巖石切割成兩塊,而這兩岸又近在咫尺,一步便可跨過。這瀑布便在洞穴內隱伏,呈圓洞狀,所以叫洞天瀑。《長白山志》云:站在洞天瀑北岸的龍吟亭上,腳下巨巖顫動欲墮,瀑聲震耳欲聾,卻看不見水流。“環顧四周無水流,濤聲轟鳴峽谷游。疑是天崩地欲裂,俯首洞中掛飛流”。這是洞天瀑景觀的生動寫照。
在這地下森林北側不遠處,二道白河穿過一條長13米的石洞一白水洞邊的左岸崖壁上,又有六個排列有序的樹化石遺跡。這些樹化石林大約形成于距今一百萬年以前的第四紀更新世。這對研究長白山的地質和生物進化的歷史有著極重要的作用。
地下森林與洞天瀑、樹化石林緊密相連,高低錯落,山、水、石、林溶為一體,構成了多層次、多畫面的立體式的自然景觀,這得感謝大自然的神奇造作。
聚龍泉里煮熟蛋
長白山火山爆發時山崩地裂,巖石熔化,森林燒毀,熾熱的巖漿使整座大山改變了姿態。待它發狂歇息之后,它所造成的地質創傷仍然存在,那深山巖石下的巖漿并沒有完全消失,而且仍在不停地活動和外溢,與地上之水發生沖突,使冷水變成熱水,變成多處地下溫泉。在長白山的溫泉群里,大小幾十處,近的則在山上噴涌,遠的在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外涌出。這些溫泉如今變害為利,成為解除人類疾病、促進身體健康的優質水源,可以治病,可以取暖,為人類造福。
這些溫泉群分布在長白山區,地勢不一,水量不等,溫度不同。在天文峰下天池水邊的湖濱溫泉,由于靠近天池,海拔又高,所以水溫僅為攝氏32℃。位于金壁之下的蘆泉,泉水從一塊黑色巨石旁涌出,水溫高達78℃。在長白山西坡錦江上游的錦江溫泉,泉口集中,多達7處,面積近10平方米,終年有熱水與氣泡不斷涌出。《長白山天池記》中描述:“江岸有湯池,曰湯泉,以名勝所在,不可失之,交臂乃浴于湯池,頃刻間汗出如漿,可見水溫之高。”在錦江溫泉之下二華里處,又有一處“洗眼泉”。文載:“錦江上源江中有巨石特起巖石上有雙孔噴如線,熱達沸點,名曰洗眼湯。這兩股如線泉水,是由地殼深處沿地殼裂縫向上,穿透這塊江中巨石而噴出,也是江中佳景之一。”又有著名的仙人橋溫泉、十八道溝溫泉等名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長白山地熱溫泉群。
聚龍泉是溫泉群中水量最大、分布最廣、水溫最高的溫泉,堪稱長白山第一泉。它位于長白瀑布北約900米,在落筆峰北倒石堆下側。分布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二道白河從溫泉群中間穿過。在河流方向的右方,泉口比較集中,有數十處之多,較大泉眼有7處。無數條熱流從地底涌出,似群龍噴水,故名聚龍泉。《長白山志》中記載:“各泉水溫不等,一般在60℃以上,最高達82℃,屬高熱溫泉。溫泉旁生長著稀有的植物溫泉瓶爾小草,正是這種氣溫條件下生長的一種名草。泉口的涌水量一般為1.8——3.6噸/小時,最大可達5.96噸/小時。”又載:“聚龍泉水中含有較多的硫化氫氣體,使它周圍的青灰色火山巖染上一層層橙紅色或翠綠色的凝華。這種含有硫化氫、鈣、鎂等物質的溫泉,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對皮膚病、關節炎及風濕癥等療效較好。在聚龍泉下部建有“怡神浴”浴池,供游人在飽覽長白山風光之余沐浴。”冬天,溫泉周圍,山上山下,白雪皚皚,雪地冰天。而聚龍泉卻依然是泉水錚琮,熱氣繚繞,附近的岳樺枝頭,掛滿了霧淞,與松花江下游吉林市的霧淞各具風貌。
聚龍泉以其大、多、熱而成為長白山名泉,使眾多的登山人沐浴一番,品品這第一泉、第一水的最自然、最純真。聚龍泉由于水溫很高,水泡不斷冒出,還能煮雞蛋,不多會兒,雞蛋便煮熟了,且有濃郁的礦泉氣味,口感極好。有許多游人甚至自言自語:地下水不用人工加熱,便能煮熟雞蛋,真是奇怪!
鴛鴦并非真恩愛
鴛鴦,是人們較為熟悉的一種鳥,千百年來,成為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象征。但經鳥類專家多年考察研究,卻發現生活在長白山區的鴛鴦與傳說大不相同,人們被鴛鴦的表面現象欺騙了。
鴛鴦屬于侯鳥,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在長白山腹地有樹有河的地方生活,6月份產卵孵化,小鳥28天至越冬。這樣,南方人也可以見至鴛鴦。但它們的老家,應該說是長白山。
一般人看到鴛鴦游水,總是一雄一雌,形影不離,則造成誤解,認為鴛鴦是雄雌恩愛,永不分離,倘若其中之一夭亡,另一個絕不婚嫁。實際的情況如何呢?
也許您不相信,但卻是事實:體壯的雄鴛鴦往往同時占有多只雌鴛鴦,體弱的雄鴛鴦甚至一只配偶也得不到;假如某只雌鴛鴦死亡,雄鴛鴦會加尋新歡,不為妻子“守節”。鴛鴦沒有終身夫妻,繁殖期一過,雄鴛鴦便拋妻棄子,“我行我素”去了。
知道鴛鴦“并非真恩愛”的真相,人們還會不會再用鴛鴦鳥來比喻愛情和婚姻生活了呢?我想會的。因為人們頭腦中長期形成的傳統的固有的習慣,很難一下子改變。
一年四季同時在
長白山那浩瀚的原始森林,大樹參天,蒿草伏地,枯木倒臥,古藤纏繞,樹掛飄緲,呈現出最古樸最自然的原始風貌。長白山的地勢由高到低,以天池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垂直高度非常明顯,在百余公里內海拔高度相差2000多米,體現了幾千米海拔地帶的林帶植被,使這里的氣候、土壤及植被變化非常明顯。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長白山在夏季一個季節里,可以體現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游人從山下登山,到了山頂,僅僅幾個小時,可是卻仿佛經歷了一年四季的季節變化。在山下穿短衣短褲,到了山上風衣、棉衣也不覺得熱,這是多么奇怪的地勢和多么奇特的旅游之路啊。
夏季來到了長白山,山下呈現出夏季的林海景象。莽莽林海,綠濤滾滾,在燥熱的溫度和多雨的水份下,各種大樹和植物鼓足了勁向上伸展,枝繁葉茂。田地里禾苗翠綠,茁壯生長。林蔭下、山坡上的各種花卉已經怒放,爭芳斗艷。
大山的半山腰也該是夏季里的景象吧,與山下相比,正好相差一個季節,仿佛正在春秋之季。野草剛剛發芽,吐出嫩綠,松樹的樹冠開始發青,長出一層新綠的針葉。河水清澈見底,淙淙流淌,卻冰冷徹骨。伏在林中一冬的野生動物仿佛剛剛蘇醒,正在朦朧的警覺這氣候的變化。再上一點山勢,是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岳樺林帶,似乎仍然停留在秋天的季節里。野草枯黃,苔蘚干脆,那低矮的岳樺仍然是老態龍鐘。
夏季里的長白山頂,還沒有把冬天的痕跡全部抹去,溝谷里仍有大片的冰湖冰雪殘留,被山上已流淌的泉水一點點化解。白云峰上依然白雪覆蓋,白云飄渺。那從山上下到天池的懸崖上,幾米厚的積雪剛剛開始塌落。站在山頂向下觀望,天池里積雪未化,冰層未消,才開始塌落下沉。非要等到六月中下旬強烈的夏風吹來,連日不停的大雨,才能化開這一池天水。從開化露出水面到再封凍結成冰面,僅僅是四個月的時間,可見人們要看天池那碧藍之水并非易事。長白山頂海拔在2400米以上,夏季里最高溫度才達到7——8℃,所以山上沒有夏季,只有春秋相連,而漫長的冬季多達七個月之久。
來長白山游覽,冬季是一片林海雪原,冰雪覆蓋。而初夏季節登山,便可體驗四季的溫度變化,觀望四季植物的生長,也是一種奇特的旅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