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建筑
碧螺亭:
碧螺亭位于寧壽宮花園符望閣前的疊山主峰之上,因其形制似梅花,構件亦以梅花紋裝飾,又稱碧螺梅花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須彌座,五柱五脊,重檐攢尖頂,上層覆翡翠綠琉璃瓦,下層覆孔雀藍琉璃瓦,上下層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邊,上安束腰藍底白色冰梅寶頂。每層五條垂脊,分為五個坡面,亦仿梅之意。亭柱間圍成弧形的白石欄板上雕刻各種梅花紋圖案。柱檐下安裝透雕折枝梅花紋的倒掛楣子。亭內頂棚為貼雕精細的梅花圖案天花。上下檐額枋彩畫為點金加彩折枝梅花紋蘇式彩畫。亭前檐下懸乾隆御筆“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橋,通萃賞樓二層,東西有石階,可通山下。
暢音閣:
暢音閣位于寧壽宮后區東路南端,座南面北,為清宮內廷演戲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始建,四十一年建成。嘉慶七年(1802年)曾維修,二十二年于閣后(南)接蓋卷棚頂扮戲樓。光緒十七年(1891年)維修。現存建筑為嘉慶年間改建后的規制。
暢音閣三重檐,通高20.71m,卷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一、二層檐覆黃琉璃瓦。閣面闊3間,進深3間,與南邊5開間扮戲樓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層檐下懸“暢音閣”匾,中層檐下懸“導和怡泰”匾,下層檐下懸“壺天宣豫”匾。內有上中下三層戲臺,上層稱福臺,中層稱祿臺,下層稱壽臺。壽臺面積210㎡,臺內不設立柱,采用抹角梁。臺面后部設有4座樓梯,接平臺,上樓梯可抵達祿臺。壽臺北、東、西三面明間的兩柱上方裝飾鬼臉卷草紋木雕彩繪匾,惟正(北)面掛聯:“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臺面中部設地井,蓋板可開合。臺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邊中間有一眼水井,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祿臺、福臺均將前沿(北側)做為臺面,使觀戲者抬頭便可看到。三層臺設天井上下貫通,祿臺、福臺井口安設轆轤,下邊直對壽臺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使用三層臺的劇目不多,絕大多數只在壽臺上表演。
堆秀山:
堆秀山,明曰堆繡山,位于御花園東北部。這里原是明代觀花殿的舊址,萬歷十一年(1583年)改筑堆山。
山北依宮墻,高約10m。正面有巖洞,內為磚砌穹隆式石雕蟠龍藻井,洞門上額題滿漢文“堆秀”。
山前兩側設有石蟠龍噴泉,山腰處暗設水缸儲水,以管相連,引水至蟠龍口中噴出。此為宮中僅存的水法。
山的東西各有登道,拾級而上可達山頂御景亭。
摛藻堂:
摛藻堂位于御花園內堆秀山東側,依墻面南,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墻辟有一小門,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后,《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于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