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光城拉薩,一年之中幾乎每個月都可以趕上一個節日。這里的節日不僅內容豐富、氣氛隆重,而且每個節日都是一條關于祭祀、農事、紀念、社交、游樂等西藏節日文化體系。其中最盛大的節日莫過于雪頓節、薩嘎達瓦節和藏歷新年了。》》西藏拉薩旅游攻略》》拉薩旅游美食攻略
西藏旅游注意事項》》
》》學生自助游西藏需注意的問題 》》自駕游西藏必備清單 》》最全西藏旅游禁忌
雪頓節
時間:每年藏歷七月一日;
雪頓節是藏族的傳統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曬佛節”。
這個節日在日喀則也有,不過稍微晚一些,當地叫作“色木欽波”,規模要小于拉薩。拉薩雪頓節一般持續七天,期間有哲蚌寺曬大佛、藏戲表演、逛林卡(野炊、郊游)等幾項活動。
哲蚌寺展佛作為雪頓節的序幕,通常凌晨四點就要出發,而且整個曬佛過程不過二十分鐘。當佛像被完全展開之后,人們就紛紛涌上去,像佛像獻哈達、錢幣,這些東西一會兒就在佛像四周堆積起來。僧人們沿著佛像的邊緣站著,把佛像的邊兒翻起來,讓人們用頭去拱、用手去摸。看完佛展以后,許多當地人會留在哲蚌寺附近的山上野炊。此時幾乎所有的拉薩人都會聚集在拉薩市區到哲蚌寺的路上,回拉薩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一天的下午在色拉寺也是展佛活動,只是規模相對于哲蚌寺要小很多。
從第二天起,雪頓節被習慣稱為“藏戲雪頓”或者“羅布林卡雪頓”,主要節目是條藏戲。演員們戴著各式各樣的面具,身著色彩繽紛的演出服裝匯集在羅布林卡內,每天不停歇地從上午11點直唱到暮色降臨。據說,因為時間有限,這已經是提取劇目中的精華部分,否則一出戲會唱上幾天,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跳藏戲會一直從藏歷七月二日,持續到七日。
藏族人民是非常喜歡過林卡的,每逢雪頓節的前七天,人們或集體或一家人,拿上繩子或石灰在林卡的草坪上圍上一圈,意為此地已占據。雪頓節那天,人們早早地來到林卡內,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各種酒和飲料、菜肴等節日食品。在挺拔的白楊樹下,綠蔭茵的草地上,美麗的河畔溪邊,都可見到身著艷麗服裝的藏族群眾,或合家而出,或約請親友,人們三五成群,在帳篷內狂歌暢飲,同時還玩耍藏棋、藏牌等游戲。跳舞、唱歌也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自娛自樂的情景更是到處可見,擺攤設棚,供應游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一杯的"標準聶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雪頓節,除了吃酸奶,還要演藏戲。
過去雪頓節里,拉薩所有的大貴族、大活佛、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員,都要早早來到羅布林卡,陪達賴喇嘛看戲,出席地方政府舉行的酸奶宴會。演出在石板鋪成的露天舞臺上進行,上面張掛碩大無朋的黃色涼篷,像一朵飄在空中的金云。達賴喇嘛坐在露天舞臺西側宮殿式的門樓上看戲,只有少數身份顯赫人物才能坐在他的身邊,其余僧俗官員按地位高低圍坐在露天舞臺兩邊。而舞臺東面,坐滿了密密麻麻的平民百姓,他們都是從市區和附近農村趕來的。雪頓節期間,達賴喇嘛的夏官,對他們開放五天,表示神王、百姓同樂,機會非常難得。大家身穿節日服裝,戴著所能有的首飾,帶著酸奶和各種吃喝,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踏進神圣的園林。看戲時不能擁擠、不能喧嘩、不能站起來,稍有越軌,"瓜甲巴"(打手)長長的竹竿,就會雨點般地落在頭上。
演出結束,孜恰列空的官員代表達賴喇嘛給演員送東西,照例是成袋的青裸、糌粑,還有酥油、茶葉等。前來看戲的僧俗官員和部分商人、百姓,用哈達包裹錢幣,當戲劇演到預定的時間,即吉祥歡慶的時刻,將哈達拋向舞臺,錢幣雨點般嘩嘩地落在演員卜頭上身上。
劇團有專人上來收錢,然后按規定進行分配,參加演出的演員一人一份,孩子能演出的每人半份,不能演出的四分之一份,戲師兩份,他們的助手甲魯一份半。據說有一年,十三世達賴喇嘛頒布了金面具獎和金耳環獎,最佳男演員被授予一個飾有金子日月圖案的面具。每個劇團的戲師,獎給一個金耳環("阿龍")或金耳墜("索吉")。參加雪頓節的十二個劇團,只有覺木隆有女演員,但女演員不能進羅布林卡演戲,她們只能在帳篷里做飯熬茶,或者出門討飯、打短工掙點收入。
節日過后,來自農牧區的藏戲團體,匆匆趕口家鄉,因為青裸已經黃熟,秋收季節來臨。"江嘎爾"、"香巴"等團體,則要參加日喀則的"西莫欽波"的大型演出活動;離拉薩較近的團體還要停留一些日子,到城郊的林卡里為貴族、商人們演出。當時已是過林卡的旺季,幾乎所有的有錢人都在園林過著游樂生活,演藏戲可以賺一些錢和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