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時常指責馬當局“傾中”,造成臺灣對大陸過度依賴。蔡當局壓抑兩岸經貿、提倡“新南向”,也是說要導正馬當局時期對大陸的過度依賴,不過,這種說法有“栽贓”之嫌。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快速上升是在陳水扁“執政”時,由24%升高到40%,馬當局時期則平穩維持在39%左右。
為何“拒中”的陳水扁當局反而讓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飆高?原因是臺灣出口由美國大量轉向大陸,這是自然的經濟法則驅動;陳水扁當局“執政”8年,正是大陸以兩位數高速成長、經濟規模量體快速增加時期。
冷戰時期,臺灣出口集中在美國,是因為兩岸阻絕,等到兩岸關系開放,大陸經濟體擴大后,臺灣出口很自然就日益集中大陸。此情況就如美洲國家必定以美國為最主要出口地,“遠離美國”的國家(如古巴),經濟要好也難。
臺灣在馬當局時期出口集中大陸程度未提升,倒也未必是政策的功勞,而是因為典范再次移轉。過去臺灣出口大陸增加快速,是因臺商在大陸投資,以“投資帶動出口”;馬當局時期大陸本土產業崛起日盛,臺灣出口大陸金額雖增,但比例已到頂峰。此時,臺當局的政策應是盡量讓臺灣仍有優勢的產業、企業到大陸投資,先行卡位與搶占市場,同時開放具兩岸雙贏性質的陸資投資臺灣企業,但馬當局怯于綠營反對,反而設下諸多限制,“行政”審查甚至愈來愈嚴格,許多機會就此一去不復返,臺灣面板產業被卡死就是明證。
馬當局是臺灣70年來經濟表現最差的當局,但10年后可能擺脫惡名,因為蔡當局兩岸投資限制更嚴,導引民間往東盟、印度發展的企圖不會奏效。官員說大陸經濟增長放緩,風險高,卻忘了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與經濟體,即使經濟放緩到6%,每年增加的經濟量體(GDP)仍相當一個臺灣的規模,大陸對臺灣經濟與產業已有無法取代的效益及地位。
蔡當局的操作將造成臺灣產業與經濟更深的困境,失業率更高,薪資更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