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還未上臺,他當政后真會把現在的魯莽喊話變現嗎?多家外媒提到一個“前車之鑒”——美國前總統里根當年曾邀請“臺灣代表團”參加就職典禮,上臺后卻未脫離一個中國政策,而如今中國的國家實力相比當年可謂天壤之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對待特朗普,我們完全可以以善報善,以惡報惡。”
特朗普要到明年1月上臺,主政后他真會挑戰一中政策嗎?在分析人士看來,雖然特朗普以“不按常理出牌”著稱,但屆時中國絕不會由著他的性子來。美國《福布斯》網站稱,在談判交易中,特朗普的真正目的是貿易和美國治下的世界秩序。臺灣東吳大學政治學者徐永明認為,特朗普政府不可能徹底放棄一個中國政策,但會重新定義相關政策。臺灣卻得不到什么好處,北京很容易實施報復。
“特朗普不是第一個質疑一個中國政策的共和黨候任總統。”《紐約時報》稱,里根當年作為總統候選人,曾批評不承認臺灣的決定,并在當選后邀請“臺灣代表團”參加他的就職典禮,因此得罪北京。但是上臺后,他依然遵守1979年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的條款。臺灣“中央社”12日稱,前車之鑒并不遙遠,里根即使有個人的價值觀信仰,入主白宮后仍難擋美國在區域均勢與安全上必須和中國合作的戰略考慮。不能否認,中國的國家實力已提升,非當年里根時期剛改革開放的虛弱。
《時代》周刊稱,中國的反應或許會是反擊。美中雙邊貿易額去年高達5580億美元,中國是世界上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國家,高達1.19萬億美元。而臺灣更加依賴中國大陸,其2/5的出口商品輸往中國大陸,年出口額高達1300億美元。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國際關系問題專家尼克·比斯利認為,特朗普對華的種種表現可能讓地區不確定性大增,緊張局勢大幅提升。比斯利表示,“特朗普說,‘讓我們在美中關系的立場上更加自信一點,更加大膽一點’。中方很聰明,沒有上鉤,因為他還不是總統,美國的外交政策還沒有改變。”
“德國之聲”稱,外交政策不是商務。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就是攻擊中國的核心利益,只會出現雙輸局面。《華盛頓郵報》稱,特朗普認為一個中國政策是可以把玩的交換籌碼,既具有誤導性,又很危險。如果美國新政府依然選擇“漫不經心的無視”,美中關系恐將出現嚴重動搖,甚至有開戰的風險。
“我料特朗普不敢顛覆一個中國原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用把特朗普的言論想得太復雜,因為他本來相當程度上就是一個“美國主義者”“政治反動派”。特朗普的做法還有待觀察,畢竟他還沒有走進白宮。如果他真要挑釁,我們完全可以采取不低于他挑釁強度的反制措施,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采取最嚴厲的措施。現階段,特朗普休想中國在他希望提供幫助的問題上給予合作。“對待特朗普,我們應小惡報之以小惡,大惡報之以大惡,小善報之以小善,相信他不會對中國發什么‘大善’。”
【環球時報駐美國、新加坡、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張朋輝 辛斌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谷棣 魏輝 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