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獅市立足城鄉高度融合發展的優勢,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總目標,以多元主體共拼、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五共一體”為抓手,有效探索全域共富新路徑,致力于打造縣域共同富裕的石獅樣板。
“活動中心1號樓和2號樓的1層共有62間店面,銜接農貿市場業態;2到6層是單身公寓,可作為科技園配套;加上盤活的閑雜地作為停車場出租,一年共增加經營性收入120多萬元。”塘后村黨委書記黃永忠說,依托農貿市場、村文化活動中心以及部分村集體用地出租等多種方式,塘后村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00多萬元。塘后村是石獅市探索成立“強村公司”自營、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成功實踐之一。在壯大村集體經濟、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石獅市積極探索創新,對于資源優勢明顯、市場經驗豐富的村,鼓勵以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出資成立“強村公司”,實行村黨組織領導下的企業法人負責制,由村級黨組織負責人擔任法人代表,負責運用市場化策略對村級資產進行經營管理。如今,“強村公司”如雨后春筍般遍布石獅鄉村,2023年以來,全市18個由村集體獨資成立的“強村公司”累計簽訂合同項目69個,營業額達2192萬元,實現村集體增收838萬元。
當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可能“十個指頭一般齊”。如何讓資源稟賦不足的村獲得發展機遇,同樣需要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對于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缺資金、缺項目、缺資源的狀況,石獅市探索“飛地”抱團、跨鎮跨村聯建等模式,通過項目共謀、資金共籌、資源共享,形成鎮域統籌、抱團發展的良好格局,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
“‘跨村聯建’機制把我們兩個村的資源串聯起來,改變我們以往單打獨斗局面,成功打破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祥芝鎮湖西村黨支部書記林佑彈表示。據悉,祥芝鎮湖西村與毗鄰的鴻山鎮邱下村共同成立石獅市祥鴻物業發展有限公司。這是石獅市首個跨鎮跨村聯合發展公司,兩村各按50%的出資比例聯合入股,主要承接高新區保潔、物業、食堂等后勤服務,旨在通過“公司聯建、項目聯營、收益聯享”的跨村聯營、抱團發展方式,探索出一條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新路徑。
抓跨村聯建,是石獅在推進共同富裕工作中,推動單一發展向抱團共進轉變的又一大創新和實踐。除了組建跨村聯合發展公司,增強規模效應、延伸產業鏈條也是跨村聯建機制的發力方向。比如,永寧鎮推動寶蓋山區域鄉村跨村聯建共富體,充分利用西偏村嗨森樂園已引進的優質第三方運營資源,盤活郭宅村閑置土地,投建萌寵樂園項目;與塔石村新濠霖拓展3號基地合作,共同分享對接目標客戶,形成合作鏈條;串聯洋厝村采摘基地,打造串珠成線、優勢互補的山系親子游、研學游路線帶。
邁向共同富裕的背后,石獅出了不少妙招實招。力促資金增值、盤活存量資產、做好資源經濟、做強物業經濟、壯大產業經濟、培優服務經濟、發展旅游經濟……通過探索多種增收模式,石獅的村集體經濟迸發出澎湃新動能,各村發展集體經濟有了屬于自己的“關鍵詞”。石獅的“五共一體”機制也越來越彰顯其活力:
共拼強志,激發主體內驅力。堅持“共同富裕,理念先行”,策劃開展全域“富腦”行動,大力弘揚“愛拼敢贏”“共富有我”精神,培育選樹一批高水平企業家、高層次創新人才、高素養勞動者,講好創新創業創造致富故事,激發群眾主人翁和共同體意識,凝聚打造全域共富先行示范區社會共識。聚焦夯實共同富裕物質基礎,持續錘煉民營企業家看家本領和民營經濟金字招牌,成立“獅商之家”,實施“獅商+”系列行動、民營企業家培育“企·明”計劃,體系化開展“營商環境持續提升”“科技創新四個倍增”等行動,加快打造“3+3+N”現代產業體系,民營企業活力、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2024年市場主體突破18.23萬戶、平均每4個石獅人中就有1個老板。——共商集智,凝聚社會發展力。堅持“共同富裕,人人參與”,暢通12345熱線、政務新媒體等群眾訴求建議表達渠道,發力協商民主機制、協商互動方式、協商議事平臺建設,廣泛組織開展政黨、人大、政府、政協、人民團體、基層等層面的協商工作,推動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群團組織、僑親鄉賢等成為共同富裕建言者、參與者。特別注重發揮石獅僑港澳臺資源優勢,開展“聚僑引僑和獅商回歸”專項行動,舉辦海內外鄉賢返鄉座談會、世界石獅同鄉聯誼會返鄉座談會、臺企臺商中秋座談會、“企業家日”政企座談會等活動,共商家鄉高質量發展大計,號召僑親引領人才回聚、產業回歸、項目回投。
共建籌資,提高要素供給力。堅持“共同富裕,城鄉共赴”,強化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策劃開展全域共富擂臺大比拼活動,每年劃撥專項獎補資金800萬元,組織引導市直單位、街道社區、國有企業、社會各界圍繞“人、錢、技術、數據”要素供給反哺鄉村,基本實現全域水電、燃氣、道路、通訊、能源、物流等基礎設施同規同網同價,引導鎮村謀劃實施產業發展、機制創新、民生服務等類別項目近1500個,通過“飛地”抱團、跨村聯營、市場運作等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共管善治,增強基層治理力。堅持“共同富裕,四治融合”,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統籌領導,以“法治、德治、智治、自治”為抓手,創新“在職黨員雙報到”“鄉風文明積分制”“訂單分包”矛盾糾紛化解模式、“漁港楓橋”“電商楓橋”“園區楓橋”特色集群等系列基層治理品牌。建成集智能感知、分析、決策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城市大腦”,將全市9個鎮(街道)劃分為134個村(社區、園區)、675個單元網格,整合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等力量,組建專兼職網格員隊伍2700余人,依托全域“一張網”調度指揮體系,累計采集、處置社會治理領域事件145萬件。
共享立制,提高分配調節力。堅持“共同富裕,利民惠民”,做實增加群眾收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發展慈善事業等工作。鼓勵勞動致富與提升就業容量、質量兩手抓,實施高校畢業生留石直通車、零工市場提升行動,人力資源產業園每年服務人次近百萬。在全國首創以“積分入住”“積分入學”為重點的新市民積分管理制度,引聚30萬電商從業人員在石獅創新創業創造。財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領域,低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等標準居全省前列,基本建成教育公衛、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15分鐘服務圈”,2024年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市通過省級督導評估,寶蓋隊勇奪全國“村BA”亞軍,城鄉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等可及。
如今,走在石獅的大街小巷,處處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蓬勃活力與發展成果。“五共一體”模式的深入實施,讓石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為其他地區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未來,石獅將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創新,書寫更加精彩的發展篇章。
(記者:許小雄 李榮鑫 顏華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