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者,有頂無墻,一隅之地,亭亭玉立。
甲骨文中的“亭”字,恰似矗立的木柱撐起一方天空,無墻無牖,卻能讓人心有所棲。《說文解字》釋“亭”字為“民所安定也”,道出了亭子最初的使命——行旅者在此停歇,鄉野間于此安身。在石獅這座千年商埠,亭子不僅是休憩之所,更是歷史與現代交織的文化符號。
景勝別墅“景勝亭”
龜湖公園“清風亭”
西洋公園景觀亭
周代亭臺初現,多建于要道,兼具軍事瞭望與行人休憩之用。漢代十里一亭,既是郵傳樞紐,亦是市井煙火匯聚之地。李白筆下“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則彰顯亭在古代交通網絡中的樞紐地位。石獅之“亭”,始于隋唐。鳳里庵前的觀音亭(石獅亭),是這座城市最早的地理標志。庵旁石獅子為商旅約定會合之地,“石獅”地名由此而來。雖然觀音亭已消失于歷史長河中,但它依然是石獅人心中的重要地標,演變為承載文化記憶與情感共鳴的載體。
宋元時期,石獅因港口貿易興盛,石湖碼頭(林鑾渡)、六勝塔以及萬壽塔等“海絲三寶”成為航海地標,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榮光。林鑾渡前的“再借亭”留存著石獅對臺商貿的印記。“茇憩留棠芾,鱒魴樂袞衣”,據傳,這座明代石亭是為紀念按察御史曾櫻而建,亭內張瑞圖題寫的碑文,記錄著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的歷史,成為兩岸血脈相連的見證。而今,當人們駐足于“再借亭”前,看高鐵在泉州灣上呼嘯而過,不禁有時空穿越之感。
前埔公園(和合園)“式堯紀念亭”
祥農村芝山“擁軍亭”
山雅村“懷德亭”
位于寶蓋鎮龍穴村三區9號的景勝別墅,是閩南紅磚建筑與西洋建筑文化完美結合的典范,成為泉州地
區“高大上”的洋樓別墅之一。別墅在第三層平臺連接一座二層八角單檐仿木斗拱小亭,第四層平臺中間另建一座重檐六角亭,可謂“亭上有亭”!兩座中式亭子,紅檐綠瓦,遠遠望去,猶如西式洋樓戴了兩頂中國式樣的帽子,打破方形建筑的呆板格局。別墅內題詩、楹聯眾多,蘊含著旅菲華僑高祖景出洋謀生、艱苦奮斗、心懷桑梓的家國情懷。
石光中學“老三屆亭”
林鑾渡“再借亭”
觀音亭鳳里庵
“六也亭”,名為“亭”,實為“樓”。這座位于永寧鎮后桿柄村(原名官聘村)的楊家大樓,因內設房間過百,俗稱“九十九間”。它由菲律賓富商楊邦梭所建,是民國時期閩南華僑建筑的典范,在石獅乃至泉州都頗負盛名。“六也亭”為楊家大樓主建筑,輔以“雀館流芳”“鳣堂銜瑞”“迎素月”和“三喜余慶”樓,組成中西合璧的楊家大樓建筑群。“六也”諧音“六爺”,寓意其家有父叔六兄弟。還有一說,取自《中庸》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合為“六也”。
“萬里海天行俠義,一亭鄉誼慰忠魂”,橫批“保境安民”,佇立于祥芝鎮芝山上的一座“擁軍亭”,供奉著6位因守衛海疆而犧牲的烈士,毫無疑問是獨特的存在。“擁軍亭”后方,曾經安葬著李桂生、周金泉兩位烈士的遺骸。2023年10月至12月,經福建石獅、湖南瀏陽、福建莆田三地退役軍人事務局及祥芝鎮、祥農村的共同努力,李桂生、周金泉兩位烈士的遺骸先后回歸故里。“守護你,如你當年保家衛國!”由此,祥農村人守護忠魂半個多世紀的故事,才逐漸為人所知。
后桿柄村“六也亭”
古浮灣“觀鷺亭”
靈秀山觀景亭
寶蓋山“懷然亭”
…………
石獅之“亭”,背后的故事不勝枚舉,其功能也十分多元,或承載歷史文化,或銘記慈善之舉,或用于公園造景,或便于行人休憩……從戍卒的篝火到詩人的酒杯,從市井的喧囂到社區的客廳,隨著時代的演變,石獅的亭子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重要紐帶。
亭影流年,石獅“亭”好!
策劃:傅文忠 執行:林恩炳 顏華杰 郭夢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