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健康“稱重”,為身體“減負”。
3月4日“世界肥胖日”,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體重管理門診迎來正式開診。
這是石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首個聚焦體重管理的專科門診,也是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深耕慢性病防治領域多年來的又一戰略升級——通過科學管理“體重”這一核心誘因,深入推進慢性病防治向“風險管控”源頭延伸。
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醫學體重管理門診
1.超重/肥胖是全民健康“隱形威脅”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顯著改變,我國超重/肥胖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2018年我國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與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長;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1.1%和7.9%,并呈逐年遞增趨勢。有研究預測,若該趨勢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國成人、兒童超重肥胖率將分別達到70.5%和31.8%。
“許多人對體重的關注點仍然停留在對體型方面的影響。事實上,超重/肥胖引起的健康問題比想象中多,且肥胖癥本身就是一種疾病,更需要引起重視。”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郭煥鋼指出,相關研究顯示,超重/肥胖還是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某些癌癥等多種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目前已經有超過一半的成人有超重/肥胖問題,而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問題也日益突出,這些孩子將來很有可能是慢性病的后備軍。”郭煥鋼表示。
2.減重有助于改善或逆轉慢性病
那么,什么樣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指出,體重指數(BMI)是評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標準,其計算方式為: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在我國成年人群中,BMI低于 18.5kg/m^2為低體重狀態,達到18.5kg/m^2且低于24kg/m^2為正常體重,達到24kg/m^2且低于28kg/m^2為超重,達到或超過28kg/m^2為肥胖癥。另外,體脂率、腰圍或腰圍/臀圍比也可作為臨床診斷肥胖的指標。
近年來,隨著我國超重/肥胖群體的增長,各大醫院也陸續開設專門的體重管理或醫學減重門診。早在2022年,石獅市總醫院臨床營養科便已率先在泉州地區縣級醫院開設醫學營養體重管理門診,通過多學科協作模式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體重管理方案,提升體重干預效果。郭煥鋼作為臨床營養科學科帶頭人,自門診運行3年來,已帶領團隊陸續幫助省內數百名超重/肥胖患者重獲健康體重,改善甚至逆轉慢性病。
“相關研究顯示,體重下降5%—15%可以明顯改善甚至逆轉超重/肥胖患者的一些慢性病,而我們用實踐也驗證了這一點。”郭煥鋼指出,多數患者在3至6個月內通過個體化方案干預成功減重10%以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令郭煥鋼印象深刻的是,48歲的姚女士身高162cm、體重76kg,BMI29kg/m^2,曾多次自行嘗試減重,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前往醫學營養體重管理門診接受個體化方案干預后,3個月體重成功減輕10%。“不僅是體態輕盈、精神狀態改善,困擾許久的慢性病也得到有效緩解,血糖、血壓都恢復正常。”她驚喜地反饋。
30歲的丁先生,身高184cm、體重115kg,BMI34kg/m^2,同樣在接受干預后,3個月體重成功減輕21%,復查顯示中重度脂肪肝消失……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經過個體化方案干預,市總醫院醫學營養體重管理門診在幫助患者改善各類慢性病方面已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并連續2年獲得全國權威專業學會頒發的“醫學營養減重教學單位”。
3.基層首次實現體重管理專科化
自2024年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6個部門聯合啟動實施“體重管理年”活動,預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實推動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慢性病防治的前沿陣地。在這方面,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成效顯著。曾在福建省率先開設“糖尿病前期門診”,自主設計“數字糖云”管理系統,創新搭建“社區居家血糖管理網絡”;在泉州市首個獲得“社區高血壓管理示范中心”稱號,進一步推動實施智慧家簽血壓管理服務,有效將基層慢性病防起來、治起來、管起來。截至2024年12月,共有糖尿病前期在管患者197人,糖尿病在管患者2684人,高血壓在管患者6526人。
自調任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后,郭煥鋼依托市總醫院醫學營養體重管理門診的成熟經驗,進一步探索如何推動門診下沉基層,讓專業醫學體重管理服務覆蓋“最后一公里”,并希望以湖濱作為試點,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樣板,共同推動全市慢性病防治事業深入發展。
“在基層開設醫學體重管理門診可行且很有必要。”他表示,通過科學管理“體重”這一健康指標,可以有效地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進而減輕醫保基金在慢性病治療方面的沉重負擔,同時提升居民健康素養。
4.多學科協作開出個體化“減重處方”
“減個肥還要去醫院,真的有必要嗎?”許多人在聽到醫學體重管理門診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這樣的疑問。
“有必要!”郭煥鋼指出,大家所熟知的各類減重方式,如限能量平衡膳食、輕斷食、高蛋白飲食、生酮飲食、代餐、藥物、手術、運動、中醫穴位埋線等,其實并不是所有人都適用,這也是反復強調“個體化”的原因。超重/肥胖問題受遺傳、飲食、內分泌、生活習慣、藥物副作用等多種因素影響,且每個人都存在身高、體重、飲食作息習慣等個體差異,或合并有基礎代謝性疾病,因此,適用的減重方式也不一樣。如,正在使用降糖藥物的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不適合輕斷食,存在嚴重糖、脂肪、尿酸代謝紊亂和腎功能不全的肥胖人群不適合生酮飲食等。
“不科學減重,不僅反彈率高,甚至可能會引起營養不良、肌肉流失、代謝減緩、貧血、胃腸功能紊亂、水電解質紊亂等問題,影響身體健康。”郭煥鋼提醒說。
那么,醫學體重管理門診落地基層后將如何運行?
據悉,醫學體重管理門診的開設,能夠實現從病因篩查到生活方式干預的系統管理,通過收集患者飲食習慣、膳食結構、日常運動、心理狀態、過往減重史等多維度信息,結合人體成分分析和相關醫學檢查檢驗,為每位患者精準評估健康狀況、查找病因,進而量身定制體重管理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有別于傳統的體重干預模式,門診也將打破“單兵作戰”模式,整合臨床營養、全科醫療(內分泌、呼吸)、中醫、康復、婦科、心理等多學科力量,從不同專業角度剖析患者情況。若患者面臨復雜問題時,可申請多學科門診服務,由醫師共同會診,綜合考量后再開具個體化體重管理方案,保證干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對于正在進行體重管理的患者,我們還引入健康管理師長期隨訪,更好地提升患者依從性和準確性,幫助患者達成健康體重目標。”郭煥鋼表示。(記者 黃翠林 郭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