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舉辦籃球比賽等文體活動,豐富村民生活。
核心提示
千百年來,集體議定的村規民約,在文化宣教、風俗治理中,起到關鍵的作用。石獅市寶蓋鎮侖后村與時俱進,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經濟形勢下,實踐并修訂新的村規民約,有力地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移風易俗的村規民約,成為傳播文明、引領風尚的有效載體。
侖后村的村規民約實踐
侖后村在倡導農村新風氣、移風易俗上,有著許多“吃螃蟹”舉動。和泉州許多農村一樣,石獅曾一度流行“普渡”。侖后村的“普渡”在農歷七月,按照習俗,村民都會大操大辦一番,存在嚴重的鋪張浪費現象。2003年,侖后村推出村規民約,直指舊俗“普渡”中存在的陋習。
“這是第一份關于移風易俗的村規民約。”侖后村黨支部書記黃清急介紹說,全村600多戶,他們挨家挨戶分發,由村干部、族長、老人會老人分別做群眾思想工作。村里破除陋習、減少鋪張浪費的決心,得到村民積極回應。村規民約同時規定,婚喪喜慶不得大操大辦,并對請客桌數做出限制。去年農歷七月,侖后村將“普渡”升華為民俗文化節。文化節以“中國夢——建設美麗新侖后”為主題,包括籃球邀請賽、燈謎會等,年輕人喜歡的電競比賽也在其中。這些文娛活動,讓村民遠離了請客吃飯、鋪張浪費,過上了更健康、更文明、更歡快的節日。
2008年,侖后村將準時開宴及宴請規模,補充進村規民約。準時開宴的規定,在當時的石獅,不啻于在平靜的湖里投下一塊石頭,蕩起無數波瀾。
“以前起碼要等到晚上9點才開席。”村民老黃對此深有體會。事實上,婚宴晚點、一晚再晚這一“傳統”,不僅在侖后村,在當時的石獅都極為普遍。“新約”開始施行時并不是很順利。隨后,村干部和老人協會的老人們發揮了作用。“我們就到辦桌的人家里監督,監督誰?一邊督促主人家,一邊監督廚師準時上菜。晚來的,不好意思,逾時不候。”黃清急介紹,就這樣,幾場婚宴下來,村民看到了切實的改變。時至今日,侖后村的準時婚宴施行了近十年,已成為約定俗成的規矩。
侖后村村規民約部分規定
移風易俗成“摸得著”的實惠
2013年,侖后村修訂村規民約,對喪事簡辦進一步約束。比如,送殯規模控制樂隊、花圈數量,辦桌一律為咸飯和“國際湯”,停棺時間也進行限制。“以前出殯,抬棺要8至16人,后面改成用推車。很多人覺得詫異。”侖后村老人協會會長黃明徹說,新村規民約更細化,更有針對性,能摒棄的陋習就盡量摒棄。
2015年6月,侖后村第四次對村規民約進行補充。喜事方面,該村倡導,小孩出生14天、滿月、4個月,一律取消宴請;周歲、16歲、做壽,一律從簡辦理,取消拱門、LED門、花籃、煙花禮炮;嫁女兒、娶媳婦自放拱門、LED門1個,取消煙花禮炮等。
石獅市委文明辦相關人士介紹,侖后村村規民約許多做法都是先行的。
喜事喪事簡單辦,但侖后人辦得更有意義了——村民黃光草伉儷簡辦金婚,簡辦壽慶,捐款5萬元;村民黃祥品簡辦八十壽慶,捐款4萬元;黃正河昆仲父母金婚捐出10萬元,父親喪事簡辦捐款30萬元;黃明葉昆仲母親逝世,簡辦喪事,捐66萬元;黃鞏固父親逝世,簡辦喪事捐款5萬元;黃建群昆仲父親逝世,捐款5萬元;黃明顯母親三載無辦桌,捐款1萬元……
這是2003年以來,村民捐款的不完全紀錄。村規民約雖然沒有約定捐款事宜,但村莊新風形成,帶動了公益慈善之風。許多村民不張揚于財富,而是以公益慈善為榮。
侖后村2500多名村民,10多年前開始繳交新農合,但每名村民都不用自己付費,而是由善款統付。四五年前開始繳交的社保,也是由善款包圓。10余年來,侖后村累計使用善款200多萬元。“不用花錢就可以享受到醫療與養老兩份保障,這可是摸得著的好事!”村民黃老伯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侖后村鄉賢捐款助學,做公益事業蔚然成風。
全市所有村居施行村規民約
侖后村是泉州市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利用新村規民約倡導移風易俗的縮影。
今年2月,南安市九都鎮金奎村500戶村民,簽名、蓋手印,鄭重簽約《移風易俗村規民約承諾書》。這份多年來不斷細化的承諾書約定,“婚慶事宜倡新辦、喪葬禮俗倡簡辦、其他喜慶倡不辦、佛誕世習倡精辦”。
鯉城區海濱街道筍浯社區,村規民約倡導喜事儉辦、喪事簡辦,并規定約束方式;安溪縣參內鄉田底村,全體村民通過的村規民約對喪事簡辦做出詳細規定,如出殯當天,只設點心粥,不設宴招待;石獅市祥芝鎮制定《各村婚喪喜慶改革統一村規民約》,各村成立村級勸導隊;南安市官橋鎮,29個村全部推行的《移風易俗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簡辦制定章程;惠安縣崇武鎮潮樂村,移風易俗文明殯葬相關規定被編入《潮樂村村規民約》,刻立在村頭石碑上;晉江市392個村(社區)均制定了翔實的移風易俗村規民約……
據了解,目前,泉州市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區均訂立有村規民約或居民公約。在實際操作中,村規民約成為推動移風易俗轉化落地的有效推手。
村規民約“泉州現象”獲肯定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甘滿堂教授介紹,曾有典故說,新中國成立前,晉江、石獅一帶有村民一年的積蓄,全部花在“普渡”請客上。新中國成立后,“普渡”一度銷聲匿跡,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口袋鼓了,“普渡”之風再次盛行。其實,多數村民對這種做法也不支持,但礙于人情、面子和攀比,不得不隨波逐流。
近年來,石獅、晉江等地力主推動移風易俗,像取消“普渡”,喪事、小孩過生日、老人做壽等婚喪喜慶的簡辦,通過政府引導、村規民約約束,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如今,在石獅、晉江一些村莊,“普渡”已經變身為民俗文化節,既不失傳統過節氛圍,又健康文明。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泉州市厲行節約文明舉辦婚喪喜慶事宜的暫行規定》的基礎上,市委文明辦出臺《泉州市深化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活動實施方案》,并下達《關于進一步做好移風易俗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為全市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指導性“綱領”。
對于近年來泉州移風易俗工作的推進,甘滿堂一直在關注和研究。“泉州不少地方的村規民約都頗具生命力,可以說是‘村規民約中的泉州現象’,這對倡導良好社會風氣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他認為,通過政府引導與村民自愿協商形成的村規民約相結合,倡導移風易俗,泉州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錯。
需要肯定的是,泉州不少地方的村規民約,結合實際,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甚至細致到了開席幾點辦、宴請控制在多少桌等,通過村干部、族長、老人會有威望的老人等參與推動,以身作則來執行。
“村規民約不是簡單的令行禁止,而是充分尊重傳統、科學引導,讓群眾成為自治主體。”泉州市委文明辦相關人士介紹,新時代村規民約的意義在于規范村民行為,革除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促進社會和諧。(記者 廖培煌 通訊員 王榮鋒 陳峰 王麗霞 文/圖)
隨“約”而入 潤物有聲
移風易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文明進步的必然,然而,從文明被動式的“悄然滋長”到主動式的“締約共守”的方式更迭,其中的差別無疑是判若云泥。
眾所周知,中國長期是一個人情禮法社會。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養老送終等事情的操辦,不僅是個人的生活,也是人情禮儀的形式和載體。根植于傳統農耕社會的民風習俗,夾帶了太多陳舊的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與現代觀念和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其一,在習俗禮儀中講排場、比闊氣,帶來了鋪張浪費。其二,瑣碎繁雜的習俗和人情世故,一家有事,全村忙活,讓群眾苦不堪言,難以掙脫。其三,大操大辦也給群眾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用現代的眼光看,一些陳規陋習早就亟須改革。
在新時代里、在新農村建設中,人們不僅看到了陋習的局限性,還能夠勇于站出來破除陋習,勇于締結新規,勇于主動監督,勇于將文明落實到行動上、生活中。可以說,這種主動性,達到了立竿見影、“潤物有聲”的效果。就如報道所說:傳統婚喪嫁娶的鋪張浪費漸漸得到了約束,互相攀比的心態丟掉了市場,崇尚慈善和公益的新風俗文明逐漸蔚然成風,村民得到了“摸得著”的實惠,農村社會也變得更加和諧。
傳統鄉村的精神風氣,無疑亟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現代治理文化予以重塑。締結村規民約的主動作為,共守村規民約的主動實踐,為這種重塑探索出了一個漂亮的范本。□陳一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