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2月24日訊 一塊豎碑,一座鐘樓,見證了石獅改革開放前的滄桑。
一個叫萬歲腳,一個是鐘樓腳,都因城市發(fā)展,在上世紀被拆了。雖然短暫停留,卻成為石獅人口口相傳的地名。
萬歲腳地處石獅鬧區(qū),連接九二路和群英路,1958年豎碑初成,1985年因城市道路改造需要被拆除。如今,鐘樓腳依然連著糖房街、大侖街等石獅老街、老商鋪,卻沒了往日的繁榮;而道路交叉口那座白色的洋式鐘樓,也早在歷史發(fā)展中化作塵埃,還有多少人記得它曾經(jīng)的模樣?
如果您也有關(guān)于地名的故事,歡迎投稿至郵箱1501629725@,也可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或關(guān)注微信“花巷”,與我們來聊一聊。
1967年的鐘樓(資料圖)
如今的老街,已沒了往日的繁華
鐘樓附近, 曾經(jīng)的租書小鋪
口述人:陳先生,鐘樓附近居民
石獅的商業(yè)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比較繁榮,商人絡(luò)繹不絕,特別是大侖街、糖房街、賣魚街、上帝街一帶,在石獅商業(yè)圈內(nèi)小有名氣。1947年,石獅工商界為方便往來商客查看時間,在幾條街的交叉口,建了一座高約6米、頂部呈尖狀、中間四方、正面有大時鐘、底部四根方形柱子的鐘樓。
14歲那年,因家里窮,我輟學(xué)了。當(dāng)時鐘樓腳有個書鋪,出租連環(huán)畫跟口袋書,我就去幫老板看鋪子。每天坐店門外,一個書架、一個箱子,擺幾把凳子,新書放書架上,舊書裝箱子里。一本書的租金為一毛,我一天的工資是一塊錢。當(dāng)時來看書的人還挺多,有小孩也有大人,小孩一般會坐凳子上,大人交完租金就把書帶走了。這樣過了四五年,后來家家戶戶忙于溫飽問題,再沒人來看書,書鋪開不下去,我不得不重新找活干。鐘樓腳也逐漸蕭條了。
改革開放后,許多私人店鋪又陸續(xù)開張,鐘樓腳才又慢慢繁華起來。
萬歲腳處 那差5分錢的車費
口述人:蔡先生,退休干部
蔡先生
那時候萬歲腳是石獅鎮(zhèn)的入口,也是交通要道的三角地段。上世紀50年代,那塊豎碑用泥土抹過,上面寫了一些時代性的標(biāo)語。夏天很多人去那里乘涼,平時大家要碰頭,也會相約到“萬歲碑”腳下,“叫著叫著,就成了‘萬歲腳’”。
那時,石獅車站就在萬歲腳附近,進站買往泉州的票,每張是6毛5分。因排隊費時,我們就在萬歲腳處等車,手一攔,司機都會停,而且車費只要6毛錢。還有泉州到金井的班車,本來沒在石獅停靠,但要到石獅的乘客都會喊:“我在前面萬歲腳下車!”久了,萬歲腳也成了石獅的標(biāo)志。
當(dāng)年,萬歲腳還算石獅郊外,四周都是田地,后來回石獅的華僑越來越多,公社就用石板在萬歲腳邊上搭建了一個類似市場的地方,供華僑做買賣。大概到了上世紀60年代,華僑們在那邊建了新村,10多座都是洋式庭院,很漂亮。后來我去參軍,退伍后分配到晉江縣委工作,此時萬歲腳的豎碑已經(jīng)被拆了,道路也改建了幾次。
如今,萬歲腳處已不是原來的樣子,但想想以前的事,還是很懷念的。
百年老店, 見證鐘樓繁華過往
口述人:王先生,春餅店老板
王先生
我們家族在糖房街經(jīng)營春餅店已有百年了,從祖父那輩到我兒子已是四代。從小我就在鐘樓腳邊長大,10多歲時便跟隨父親看店做生意。記憶中,鐘樓腳這一帶非常熱鬧,每天早上6點市場里人就很多了,一直到傍晚6點多,才會有一些店面關(guān)門。
當(dāng)時春餅店生意非常好,經(jīng)常天還沒亮,門口就有很多顧客在排隊。而每天下午3點多,整條街上都是賣魚的攤販,人們也習(xí)慣在這個時候到這里來挑魚。
而記憶最深的還是每天下午的一場固定籃球賽,由本村籃球隊跟外面隊伍比賽,每場觀眾都幾乎爆滿。籃球場就在現(xiàn)在的城隍廟附近。那時為了看球賽,很多店面甚至?xí)崆瓣P(guān)門,而我則讓父親來看店,自己跑去看球。
隨著鐘樓一帶人流越來越大,加上路本就不寬,很多獨輪車、板車,每次到鐘樓都要拐彎,常常造成交通阻塞。再后來,鐘樓就被拆了。現(xiàn)在,可能只有我們這輩人才會叫它鐘樓腳吧,一些年輕人估計都不知道其因何得名。而那座鐘樓,也只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海都記者 林永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