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深度合作空間
此次的臺北紡織展,由聯邦三禾(福建)股份有限公司、新宏興(福建)紡織運營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同鑫(泉州)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石獅、長樂面料企業組成的福建軍團應邀出征。
臺北紡織展的明星魅力,讓參展的石獅商家羨慕不已。“畢竟臺灣企業擁有即便在全球都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創新材料和環保技術。”施純哲坦言,這次福建展團來臺參展,主要是尋求適合自己的新技術,而不是亮出所謂的創新面料。
在對接臺灣創新技術上,聯邦三禾很早就布局,已開始結果。去年廈門九八貿洽會,聯邦三禾與臺灣太極石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太極石紡織纖維產業化”項目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合作協議,今后聯邦三禾將從臺灣引進太極石,然后把原石做成母粒進行納米化,把納米離子添加到纖維中,紡成紗、織成布,最后做成服裝成品,進入終端市場。“經過前期磨合,這項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明年,我們將大規模推向市場。”許華港透露,這次他們也看好幾項新技術,未來將進一步接洽,探索深度合作的可行性和空間。
上海面輔料展
——行業趨勢——
天然環保面料受捧
今年上海面輔料展展出的面料中,環保、天然成為各大供應商的主題。比如石獅華文公司運用竹纖維、全棉、大豆纖維、桑蠶絲等生態環保純天然新材質,研發出新型科技環保面料,純棉的訴求成為今后幾年服裝面料應用的趨勢。
益盛紡織融入多種流行元素,將棉、麻、桑蠶絲、天絲、銅氨等纖維混合應用,并融合吸濕排汗、保暖高彈等功能性纖維;聯邦三禾運用尖端的紡織技術,將太極石植入紡織紗中,經過多種復雜的制作過程做成各種紡織制品。“面料越來越回歸理性,不再追求奢華或者復雜的形式,更加純粹簡單。”石獅市經濟局副局長林金場認為,天然面料的回歸,也滿足目前的消費需求,而一些科技型、功能性面料的開發,則在材質上滿足更多功能性需求。
今年,石獅戰團再次“重拳出擊”,聚集了55家面輔料企業抱團參展,包括臺隆、協盛協豐、創藝等龍頭企業,而參觀的企業更是達到100多家,總參展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此外,包括晉江向興紡織等面料企業也展出最新面料,總計超過60家泉州企業參展。
本次發布會,由石獅再度聯手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中國流行色協會、中國時尚同盟共同舉行,分為四個主題,分別是“樸拙”、“鏈接”、“頑主”和“超自然力”主題,體現了時尚休閑重要的設計方向。
——泉企觀察——
趨勢發布變常態
又是一年一度的上海面輔料展,除了龐大的觀展人流外,對于一些參展商而言,更大的變化來自于現場交易訂單的銳減。“同行來看展的特別多,但是來下單的反而少很多。”晉江某紡織參展商黃先生說,近兩年,該公司經常參加國內的面料展會,但是更多的是展示一些新品面料,同行之間相互學習,通過展會尋找客戶的功能已經減弱。
“廣州、浙江等地,現在國內展會太多了。”聯邦三禾董事長助理許華港表示,如今通過面料展的現場成交已經效果不佳,許多大客戶平時都有在對接,不一定通過展會實現。盡管近期不會大規模縮水外出參展的計劃,但是他們已經在探討整合更多展會,選擇更有意義的展會。此外,國外知名展會比如法國巴黎第一視覺面料展PV展,也在探討之中。
“面料展如今也在追求功能的多元化,貿易功能的減弱,反而是探討流行趨勢發布等更多功能。”林金場認為,與服裝不同,面輔料商等上游產業鏈仍然需要依靠展會展示新產品。今年,石獅2015/2016秋冬時尚休閑面料流行趨勢發布會依然在上海舉行。會上,精選自石獅55家紡織企業的領軍品牌,近500種面輔料產品將亮相。
□記者手記
對比借鑒中看清方向
為期三天的臺北紡織展期,完整呈現臺灣紡織業在過去十多年歷經“代工”到“科技創新”的二次轉型成果;反觀上海面輔料展,貿易功能已經日漸削弱,同行業進行觀摩,面料流行趨勢的發布,成為展會的新功能。大型的行業展會,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推銷和交易平臺,尋求技術創新和合作機會已經成為新的趨勢。
泉州紡織產業正面臨由成本暴漲、產品同質化等帶來的轉型陣痛。十多年前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也沖擊到臺灣紡織業,然而十多年來,臺灣紡織業始終致力于構筑“持續創新+差異服務”上,將不服輸的精神扎實地落實在技術創新上,才有今日的全球影響力。
臺灣紡織產業能夠取得創新突破的另一個成功做法,是抱團成立產業聯盟攻克各種技術難題。不過,與泉州這兩年興起的橫向型產業聯盟不同,南臺灣紡織研發聯盟是縱向的。“我們目前有42家會員企業,基本遍布紡織服裝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這樣誰家遇到什么技術課題,就可以在聯盟內找到不同領域的廠家合作,且大家不存在同行競爭。”該聯盟執行秘書黃安琪告訴記者,成立9年的南臺灣紡織研發聯盟,聚集了上市公司康那香、宏遠、永光化學等,以及工研院、紡綜所,涵蓋臺灣紡織產業上中下游業者及產官學研代表,聯盟成員積極投入紡織產業創新研發已蔚為新風氣。
南臺灣紡織研發聯盟理事長周德綱指出,正是聯盟讓臺灣中小型紡織業實現了以“整合戰力”代替“單打獨斗”、以“創新研發”取代“傳統代工”,開創了臺灣紡織業的第二春。
兩岸展會的隔空對話,已經超越了一般規模、人數上的對比,而是通過差異互相借鑒,讓泉州的紡織面輔料行業能在對比借鑒中找到前進的方向。(海都駐臺記者 陳金蘭 海都記者 林淑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