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儀式感,閱讀也是。這里所說的“儀式感”,并非“焚香沐浴”之類,而是情境:一靜,一凈。
符合以上二者,不管你身處何方,大多能潛心讀書。古有東坡居士,軒冕榮華和踽踽獨處交替來而初心不改。今有“搖晃”詩人余秀華,泥里生活云里寫詩。平凡如你我之輩,也可留一畝三分田地給書籍,在他人的書寫中延伸生活的微小可能。
技術的革新已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閱讀體驗。各類讀書軟件和設備應運而生。看看周圍的人,一部手機就是一個微型世界,一個讀書公眾號的關注就是一個濃縮書架。“豆瓣閱讀”集合了一群文藝老中青的審美與取向,“會讀書的人”代表的則是個人追求和目標更精分的人群,“kindle”似乎更合乎時下年輕人的價值觀,隨主流文化隨機閱讀……
有人說得好: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在我看來,只要能夠靜下心來理解一段文字,這樣的閱讀就是成立的。不存在所謂的“深閱讀”與“淺閱讀”,更沒有紙質和電子的高下之判。
在圖書城的書架前站上半天想一些艱澀,或就著星巴克的咖啡翻一本工具書,和少時端坐書桌一筆一畫寫下成長的煩惱,其本質是一樣的。我們早已脫離手捧竹簡搖頭晃腦的年代,即無法以苦吟的心態審視當下讀書的力量。(作者林亮藝系洛江區民政局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