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姓說
清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武濟葉氏宗譜》(以下簡稱“壽寧武濟譜”)記,“葉氏受姓始祖文郁公……”,此句表明文郁系“受姓”葉氏。
茗坑清光緒己亥(1899)《葉氏宗譜》(以下簡稱“壽寧茗坑譜”),有“葉氏受姓起源系圖”;該圖文字使用“受姓”一說。
受姓,指皇帝對有功臣民賜姓。如婁敬因向漢高祖建議都長安有功,被賜姓劉。《新唐書·高儉傳贊》:“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
文郁公因何有公而旌?為何受姓葉?“壽寧武濟譜”和“壽寧茗坑譜”都只字未提,無從知曉。
“壽寧武濟譜”對文郁公之父秦公作了介紹。秦公夫人鄭氏,封莒國夫人;秦公的父親成公,妣丁氏。文郁公的母親姓鄭,不姓葉。譜中所記,看不出“隨母姓葉”之說。
“壽寧茗坑譜”在介紹文郁公時,明確記載“母命而姓葉”。這明白說明得姓非賜,而是“母命難違”。為何是“母命”而非“隨母姓葉”?沒見記載。
“壽寧茗坑譜”竟有“受姓”、“母命”兩說并存,讓人更是不解。
那么,這“受姓”說,是否只是溢美之詞,而非“賜姓”呢?還有待方家、族賢進一步考證。
“憑虛飛葉”說
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葉輝華(壽寧北浦人)修的下屏峰《葉氏族譜》(以下簡稱“壽寧下屏峰譜”),記載了葉有挺于清康熙辛亥(1671)所撰的《葉氏源流》----
下屏峰葉氏,其來舊矣。姓不以賜得,不以望稱,而得之憑虛飛葉,以創而謔,其源益奇。
葉國弼之父,諱令環,許姓也,為唐名卿,光祿大夫。因韓文公上佛骨表,環亦具表廷諍,謫貶楚州山陽縣令。遂棄官南渡,攜妻梁氏、周氏,并子八人,乘舟濟江。忽而狂風暴至,舟將覆沒。環急呼天,禱祝曰:“某以進表,獲罪諸佛。今若能解此厄,生還即是諸佛之靈,我必創建廟宇,崇祀佛像以報。”隨祝風靜,憑空忽一葉入舟,咸相詫異,旋感曰:“遇危而安,葉從天授,寧非再生子姓之佳兆乎?行當以為姓,永志不忘。”既而登岸,即以次子國弼,指葉為姓。時大唐憲宗元和己亥十四年(819)。厥初遷柳州轄下,即今建寧之東,離郡二百里,土名梧桐樹下居焉。今為政和縣屬。是卜宅已就,即建寺名定風,以記其事。又于其左,建清平寺,于其右建鳳棲寺。俱置田畝以備歲時香燈。迄今古跡俱存,有可考者。葉姓實從于此。
然自唐以來,其間遷徙福州、江西、浙江,不一其家。宋末開禧二年,又從政和徙居下屏峰,計至國弼歷十有五世,凡三百五十年。葉二公出自國弼公,其開姓氏之源乎。挺(葉有挺)自建郡歷南溪還,經過其里,稽其族牒,而知所由來,并為之序其實,以并于首。
葉有挺,字貞孚,號果庵,犀溪人,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是壽寧縣置縣后首位進士。
韓文公上佛骨表,歷史上確有其事。
史載,元和十四年(819)正月,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憲宗覽奏后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心震驚嘆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便將他貶為潮州刺史。唐朝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官位不低,要高于當時為祥定使副使的韓愈。
韓文公上佛骨表事件的主角是韓文公,被貶的也是韓文公,按理說殃及不到官位比韓愈高的許令環啊,且有關史料中也找不到此事件與許令環有關的記載。所以,雖然此說故事生動神奇,但真實性令人生疑。雖說生疑,亦無證據證其偽。
從行文于清康熙辛亥(1671)這個時間點來看,有其可信之處。
據史料所載,葉有挺于康熙九年(1670)第五次上京會試,考中進士,時年53歲。中進士后,回籍奉養母親三年,以盡孝道。其間,“挺自建郡歷南溪還,經過其里”,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此說并非孤說。“壽寧武濟譜”載,文郁的母親及祖母均不姓葉,未有“隨母姓葉”說。按理說,如果這支許姓葉系隨母姓葉,如此重要的改姓緣由,修譜者在修譜過程的序、凡例、源流考多篇文章中,不可能只字不提。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顯然,修譜者有他的考慮。
“壽寧武濟譜”中的《從許分葉族譜敘》說了葉從“受姓”而來,但未說如何受姓,記載受姓始祖為文郁公。
“壽寧武濟譜”世系圖中有兩處記載葉姓由來:一處記載文郁公孫國弼公時,稱“葉氏之派此分”;另一處記載國弼子景衡(世系待考)時,稱“葉姓從此而分受姓”。
修譜者當年在修譜時是否受多說影響?是否在多方考證或缺乏有力史料考證的情況下,采取多處埋伏筆的春秋筆法?
或許,這正是修譜者的高明之處,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在《敘》和《世系》中不同記載,留待后人考證。如此處理,恰恰體現了修譜者負責任的態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