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中國電影即將邁進“重工業”時代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曾強調,中國電影要從“輕工業”向“重工業”過渡。這個趨勢也有數據來證明:位居票房前列的國產片已由前幾年的《泰囧》變為后來的《美人魚》《尋龍訣》這樣的特效大片。
而中國市場“拯救”的幾部北美票房平平的好萊塢大片,也是屬于“重工業”式的大制作。既然好萊塢電影已經摸準了中國市場的品味和走向,那中國電影人也完全可以考慮向“重工業”轉變。
客觀來看,《極限特工》的確沒有達到很高的水準,而它之所以在中國受熱捧,最好的解釋是視聽效果很好的切合了中國大眾的需求。另一方面,大投資、大制作、大場面,不僅是好萊塢大片,曾經國內也一度將此作為票房的“硬通貨”,要不是第五代導演在大片征途中折戟,今年國內銀幕上肯定不乏此類作品。正因為國內大片的制作技術與好萊塢還存在差距,使得好萊塢大制作電影越來越依賴中國市場。
反觀這幾年的國產電影,中小成本的喜劇片、青春片“黑馬”頻出,也使得更多的資金流向了這些電影,而它們也一度被視為能和好萊塢大片“分庭抗禮”的類型。然而,隨著產業的升級和電影市場的供大于求,這些同質化嚴重的被歸為“輕工業”的電影,動不動“以小博大”票房高達5億、10億的好事一去不復返。喜劇或青春片不可能一直討巧,票房產出比終究會回歸正常。
身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要想比肩好萊塢,必須完成“重工業”的課題,同時,也要有新鮮的創意和好萊塢式的想象力。這種情況下,中美走向聯姻,是符合經濟理性的,也給未來注入更多可能性。
張藝謀野心勃勃的中美合拍的重工業嘗試《長城》上映后的反響耐人尋味。其2月17日在北美上映后,4天在3325家影院拿下2165萬美元票房,對一部成本高達1.5億美元的電影而言,成績并不理想,其口碑也遭到了“冷遇”。這些數據,說明我們制作中國式大片道路上仍在摸索,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張藝謀好萊塢首秀的意義,在于它開辟了中國電影和好萊塢在工業基礎上合作的先河。(記者 劉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