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托”詐騙團伙的覆滅可謂大快人心,但同時我們更應當反思,是什么給了“醫托”滋生的溫床,又是什么讓“醫托”如此長時間肆無忌憚地橫行?這塊寄生在醫療行業中的毒瘤膿瘡,其“病因”究竟在哪?
首當其沖,要質問是誰雇用了這些“醫托”。買托騙人如同買兇殺人,不揪出幕后黑手,抓住再多“醫托”,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就本質上看,“醫托”就是某些醫療機構的違法營銷手段。所以一旦發現“醫托”,就應順藤摸瓜,從行業監管上發力,對那些違法的醫療機構進行處罰,形成誰敢雇“醫托”騙人,就讓誰經營不下去的高壓態勢。
其次,“醫托”橫行,也與其違法行為具有隱蔽性、違法成本過低有直接關系。對此,一方面要主動出擊,因為就個體而言,許多受騙者存在取證難、維權成本高等問題,這就需要相關執法部門主動介入發現問題找線索,擔當起“群眾利益代言人”的角色。譬如鯉城公安這次搗毀這一大型“醫托”詐騙團伙,就是很好的范例。另一方面,要從法律層面加大打擊“醫托”的力度,在不斷完善針對性法律條文的同時,可以參照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來研判,例如2013年湖南21名“醫托”被以詐騙罪判處3到1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2015年江蘇35名“醫托”也被以詐騙罪判處5到6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最后,“醫托”屢屢得手,還在于人們防范意識薄弱。強化宣傳力度,從正面醫學常識科普和負面“醫托”詐騙案例曝光上雙向發力,使人們避免陷入“病急亂投醫”的盲從陷阱。多組織一些反“醫托”志愿活動,徹底揭開“醫托”畫皮。而從宏觀上看,“醫托”的存在也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了當前優質公共醫療資源不足、分配不均等問題,持續做大醫療資源蛋糕,優化配置結構,讓更多老百姓能不費勁、花小錢、看好病,“醫托”自然也就沒有了市場。(薄魯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