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臨猗縣政府發布的一則針對“臨猗蘋果滯銷”不當營銷方式的聲明引發關注。聲明中稱,多個電商發布“臨猗蘋果滯銷”的營銷策劃,利用打“悲情牌”營銷臨猗蘋果,給當地果業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這些營銷內容有諸多夸大失實之處。細心的網友發現,除了臨猗蘋果外,還有多個商家以“蘋果滯銷”“鮮筍滯銷”“菠蘿滯銷”等為由頭售賣商品,采用的都是同一名老人的照片作為宣傳圖,愛心被愚弄了。
水果、農產品滯銷,電商迅速介入幫忙策劃、為之打開銷路,這樣的“愛心營銷”本應該是極其暖心的故事——既解決了辛勤勞作農民的燃眉之急,又在為消費者找到了質優價廉的商品同時,輸出了善心、道德感和滿足感,而在這一過程中,還順帶實現了電商自己的商業價值、商業利潤,增長了電商平臺的名氣和聲譽。既播撒了愛心,又利人利己,使得農民、消費者、電商多方得益,可謂一舉多得。如此營銷,將商業價值和社會公益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無形中,升華了“營銷”的價值。
但顯然,“愛心營銷”的基礎,是水果、農產品確實滯銷了,農民確實處于悲情的困頓之中,情形確實需要“愛心”施以援手。相反,如果一切僅僅是編造的噱頭,那么一切就都完全變味了——明明果農們不愁賣,“愛心”之名,就是一種壓價手段;明明水果暢銷得很,滯銷之名,就是為了掏“剛需”消費者口袋之外那些“愛心”消費者的訂單;明明水果個小味道差,“愛心”之名,就是為了讓消費者不好意思去計較。如此之下,農民從被幫助的對象變成了被壓榨的對象,消費者從獻愛心的使者變成了被愚弄的蠢蛋,只有電商,高掛著“愛心”的彩旗,卻享受著因為“愛心”產生的不尋常的商品溢價,可謂奇也怪也!
這就如在一些歌唱比賽中,好好的選手自我介紹,逐漸異化成了“比慘大會”,刻意營造的虛假的悲情,不僅消解了歌唱比賽的藝術性,也使得歌手的真實一面,成了撲朔迷離的謎團,也成了歌迷們所不敢信任、不愿意信任的一面。顯然,在無所不用其極的“營銷思維”的指導下,營銷已經不是“獻愛心”的一種新鮮方式,“愛心”卻反倒變成了營銷的一種新鮮手段。如此情形下,電商的信用,有關部門公信力,乃至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正慘遭白蟻般侵蝕,這無疑是一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狼來了”的故事大家從孩提時代就被反復告知,試問,哪個上當者,會一直“吃啞巴虧”不斷上當下去?其結果只能是,當“狼真的來了”的時候,誰也不會再相信呼喊的人。難道孩子都很容易明白的事情,大人們還執迷不悟不斷去犯錯誤?夸大災情、捏造事實,正迅速扭曲著電商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誠信,以造假博同情、以賣慘促銷量,正不斷透支著甚至是摧毀著信息時代里消費者依然蓬勃的愛心與善意。當“愛心”變成為“利益”的“矛”,“冷漠”就會成為對抗“欺騙”的“盾”。屆時,所謂的“悲情式營銷”,恐怕只能面對悲情的結局。
營銷,是用創意創造價值,更好的營銷,能夠用善意、用愛心,在商業價值之外,去創造人性的、道德的美好價值。愛,能夠使營銷更上一層樓,但千萬別反過來,試圖“營銷愛”,那只會使得營銷本身,變成一種令人唾棄的商業玩物。(陳一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