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體育局一則關于“中老年杯”業余足球聯賽的公告,在網上引起熱議。原因是該公告內容所提到的參賽資格,竟是“1982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人士,不少網民大呼“80后”霎時成了“中老年”。雖然涼山州體育局之后發布了一份公告的補充版本,承認審稿把關不嚴,并對讓民眾產生誤解致歉,但該事件已然給近來大熱的中年話題又加了一把火。
從“1992年生人已經正式步入中年”的自我調侃到對“保溫杯泡枸杞”的矯情感慨,再到“人到中年職場半坡”的焦慮蔓延,直至近日馮唐一篇文章刮起的滿屏中年油膩之風,中年一詞成為今年輿論話題的爆款已是不爭的事實。相比之熊孩子和老人群體,在輿論場上中年人向來是一個不顯山露水的社會群體,令人疑惑的是,此次卻異軍突起成了公眾話題的風暴中心且經久不衰。
細究起來,中年危機只是一個心理學名詞,百度對其的解釋是:“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40-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綜合征’。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現實生活中,中年作為一個普遍掌握著社會資源和社會話語權的群體,看似人生的既得利益者其實卻是一個頗為尷尬的存在。他們往往既要面對家庭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又要應對職場上的人情世故,而人生離無憂無慮的童年已然太遠,若說青春還有些許夢幻的余溫卻也已漸成追憶,而今看似身心未老,暮年卻已在遙遙招手。
不言而喻,橫亙在人生的起點與終點之間,中年人活活成了現實生活的夾心層卻無處話凄涼,這一種尷尬的人生狀態與微妙的心態,讓沉默的中年人成了一個與世無爭卻人人可捏的軟柿子。梳理有關中年的種種論調,我們不難發現,大眾對中年的群嘲,其實映射的正是自身對“人之未老心已遲暮”人生狀態的隱隱恐懼與無奈,而所謂的中年危機早已超越年齡的界限,成了當下不同年齡群體都會面對的人生瓶頸。因此,大眾對中年話題的調侃與追捧,只是在借那壺名為中年的酒來澆各自人生的塊壘罷了。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25歲時就寫下《渴望年老》一文,且被讀者廣為轉載。2011年歲末,由朱軍主持的《藝術人生》錄制了特別節目,邀請到了白巖松、于丹、譚晶、郎朗、羽泉等好友共聚暢談。面對80后的郎朗,60后的白巖松笑言:“我寫《渴望年老》的時候25歲,那真是少年不知道愁滋味。你要讓我現在寫一篇文章,我一定是《渴望年輕》。”可見,看似界限分明的年齡層不過是一座座人心的圍城,每個年齡層都會有對另一個年齡層的解讀甚至是誤讀。從童年到老年,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每一個階段的迷茫,但每一個階段也會有每一個階段獨特的成長。因此,當你以肆意調侃中年人為樂時,時間終會告訴你一個道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歲月更迭、四季交替本是人生常態,每每你自我感覺良好地站在年齡鄙視鏈的一端嘲笑他人時,卻也不知不覺地被鄙視鏈另一端的人所蔑視著,正所謂“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孔老夫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幼時的懵懂、青年的迷茫走向老年的淡然,對于循序漸進沒有特例的人生來說,中年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尋常風景罷了,只要你心不油膩,又何懼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