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18歲少女曾雅琪因車禍不幸離世,其父母強忍悲痛捐獻出她的器官,作為晉江第六例器官捐贈,也是晉江首例本地戶籍居民自愿捐贈器官的案例,雅琪父母的決定讓萬千泉州市民為之動容。據本報報道,日前,廈大附屬廈門眼科中心住院醫師來到晉江,成功對雅琪實施眼角膜摘除手術,所取眼角膜將至少幫助3名患者重見光明。
一位如花的少女轉瞬之間便與家人天人永隔,這樣的不幸對于任何一個家庭來說,其破壞性無疑都是巨大的。事件發生后,有不少讀者和網友將矛頭指向了肇事的司機,但令人心生敬意的是,雅琪家人卻在無限悲痛之中把家庭的絕望變成了社會的希望,毅然作出捐獻逝者器官的決定,這樣超越常人的情懷為我們深刻地詮釋了何為人間大愛,也為一幕悲劇注入了感人的溫暖力量。
在泉州晚報報道的相關新聞中,有一個細節讓筆者不無感懷。在雅琪遭遇車禍手術后的第二天,一條“愛心接力獻血救人——晉江少女曾雅琪不幸遭遇車禍”的求助信息被眾人轉發,立刻得到很多愛心市民的響應。因晉江市醫院的愛心獻血屋一天只能為15名群眾提供獻血服務,不少熱心群眾自發跑到泉州中心血站或找到其他愛心獻血屋為雅琪助力。短短兩天時間,熱心市民為雅琪獻血達到1.6萬毫升,且還有上百名市民登記準備接力獻血。正是如潮的社會愛心接力,讓雅琪家人深受感動,才作出捐獻其器官的決定。對此,雅琪父親令人動情地說道:“一來回饋社會,二來也算是孩子換個方式活著。”可見,當無私的關愛成為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時,善意就會變成可以手手傳遞的溫暖力量,并升華為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情感——信任。
不久前,身患“漸凍癥”的29歲北大女博士婁滔的一則口述遺囑,同樣也引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熱議。遺囑中除了“自愿捐獻遺體,頭部可供醫學研究,其他可用器官全部捐獻;骨灰撒入長江,不修墓地不占用任何地皮;不辦治喪儀式,不收任何慰問金”等讓人淚目的內容外,婁滔還說道:“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一顆病體包裹下的美麗心靈,引來無數網友的點贊。當我們常以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來給當下的年輕人貼標簽時,當我們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付出必定以回報為前提時,婁滔與雅琪家人卻用堅定的選擇破除了大眾根深蒂固的成見,并讓我們重新找回了“相信”的力量。
2012年,人民日報副總編盧新寧受母校之邀,回北大做了一個題為《在懷疑的時代仍需要信仰》的演講。在演講中她發自肺腑地向學生們說:“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再相信。”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我們相信什么,就會在內心深處描摹出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來與之呼應。在這個由信念構筑的世界里,成見與偏見往往會遮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用冷漠與質疑的眼光來審視與否定一切,從而與外界樹起一道道無形的樊籬。
心理學家麥基在其《可怕的錯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也就是說,你相信什么,你便看到什么。當你認為這個世界是冰冷的,便會用冷漠來面對一切,當你相信這個世界是溫暖的,也會用真摯來回饋他人。在我們為雅琪和婁滔不幸的命運慨嘆之時,她們卻選擇了用無私饋贈的方式讓生命得到升華。歌德說過:“你若喜歡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當形形色色的價值觀構成了我們當下社會的信念拼圖時,選擇相信即是選擇將一份不設防的情感傳遞給他人,讓點滴善念匯聚成無窮大愛,升華出最澎湃、最溫暖的正能量。(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