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慢慢變老”的師長與日益年輕的學生之間,存在著日益變寬的代溝,但不應該認為代溝是個壞東西。恰恰相反,承認代溝的存在并積極、善意地與“溝”另一端的人展開對話,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事實上,“95后”的大學生,顯然比“80后”的老師更樂意去做這件事。無論是“年輕人不可理解”,還是“不要去礙年輕人的眼”,都是看似自知之明之下的一種逃避。筆者的“95后”學生們,其實很樂意去傾聽“老家伙”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哪怕與學業(yè)、專業(yè)毫無關(guān)系。互聯(lián)網(wǎng)在聯(lián)通了不同地理空間和時間線上的人的同時,也磨平了很多人際交往中的身份差異。我們民族的復興之夢、我們國家的百年目標、我們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95后”成長的一部分,既然大家因為共同的話題和旨趣走到了一起,又何須在意誰是老家伙誰是新伙計?
誰又不曾是少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人正在觸摸“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能夠在人生黃金期參與這個偉大歷史進程,實乃“95后”學生的人生之大幸。今天的教育者,應該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學習體會、生活歷練,讓他們感知到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讓他們認識到建功立業(yè)的舞臺空前廣闊,夢想成真的前景無限光明。
少年強則中國強。“95后”是無差別心的,他們看似“無法無天”的一面,反而是家中長輩和教育工作者最需要去好好珍惜和引導的。任何一種文明的生命力,都體現(xiàn)在對新的思維方式的包容和滋養(yǎng)。中國的未來必然屬于“可愛、可信、可為”的年輕人,走進他們的世界,找到他們存在的地方,構(gòu)建共同的生活和價值,師長不可回避。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