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銷腐敗的病根是權力任性
鄭博超
中央紀委網站近期公開曝光八起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其中包括稅務總局官員公款旅游違規報銷、南京煙草專賣局干部虛開發票套取會議經費用于接待等問題。據“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違規報銷涉及面廣、報銷名目多,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一些落馬官員甚至把報銷作為貪腐的重要手段。
報銷何以能成為違規謀私甚至貪腐的溫床,是因為沒有報銷制度嗎?不是。出現問題的單位并非沒有財務報銷制度,特別是對于國有單位來說,都需要按照國家規定執行財務報銷、審核制度,還要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因此,面對一個個令人瞠目的“報銷腐敗”個案,必須要深一步追問,造成財務監管“失靈”的因素都有哪些?
首先,有些報銷科目很容易成為違規報銷的“溫床”。據報道,很多違規報銷都是打著辦公費、招待費以及交通費、通訊費的名義進行的。報道還說,“在辦公、差旅等經費管理日趨嚴格的情況下,彈性較大的培訓、會務等經費容易成為‘渾水摸魚’的渠道。”這些容易被“渾水摸魚”的報銷科目,就應該是重點監管的對象。一方面要細化科目內容,使報銷事項進一步具體、明確,另一方面要細化報銷流程,不但要細化前置的審批流程,還應該建立報銷事項的核驗制度。如果核驗到位,把自購家具的發票虛列為辦公家具到單位報銷的事,就不會發生了。
其次,報銷腐敗后面大都有權力的影子。從那些報銷腐敗的案例來看,大多都是單位領導違反報銷制度,或把個人消費冒充單位支出報銷,或用虛開的發票套取公款。而類似“發票書記”朱家臣這樣的強行向下屬單位或管轄企業攤派發票,將報銷發票變成變相索賄手段的行為,更是權力任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