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割傷、墜樓、反鎖車內、欄桿卡脖、交通事故……每到暑期,一些意外傷害總是猝不及防地發生在孩子身上。泉州晚報社媒體近日就著重關注了孩子們的暑期安全,列舉了多個有代表性的安全案例,期望以此作為警示,提高孩子和家長們的暑期安全意識。或許有人會說,暑期安全是個老調重彈的話題,年年都在講。但事實上,正是這個我們年年都在講的話題,卻幾乎年年都有類似的悲劇重演,在安全這個問題上,最需要的是反復鞏固、反復強調,所以即便是“老調”,安全這根弦也務必要“常彈”!
眾所周知,暑期戶外活動是孩子們發生意外的重災區,其中溺水和交通事故最為易發,且危險性最大。毫無疑問,守護孩子的暑期安全,家長是第一責任人,但當孩子在戶外活動時,家長在客觀上不可能完全時刻全程跟蹤緊盯。一方面家長并沒有暑假,尤其是一些雙職工家庭,父母都要上班,帶娃任務多半交給老人,老人的精力體力和知識更新都比較有限,難以很好地應對突發情況;另一方面,孩子也需要一定的獨立空間,獨自和伙伴出游也是其健康社交成長和性格養成的需求,家長不可能永遠像“跟屁蟲”一樣尾隨。因此,只有讓社會更多地承擔起守護孩子暑期安全的責任,營造暑期安全人人共守的良好氛圍,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事故發生的概率。
更進一步說,在隱患面前、在危險來臨時,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應當袖手旁觀,不應將別人家的孩子看做是“閑事”而漠然不管。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常懷一顆同理心,便是守護孩子們暑期安全最好的保護繩。路遇闖紅燈的學生,我們是否能勸一勸攔一攔;發現游野泳的孩子,我們能不能喊一喊管一管;看到迷路哭泣的小朋友,我們愿不愿陪一會幫一把。這些舉動看似簡單,但其實需要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有時甚至要承受“好心當成驢肝肺”的誤解,遇到“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長”,還可能因為“多管閑事”惹來麻煩。然而,真正的善行善舉從來都不是躲在網絡中,用鍵盤零成本地敲擊出來的,行善與作惡一樣,都有成本,甚至成本更高,當我們每個人都愿意為善付出更高的成本時,我們才能真正守護住包括孩子在內所有我們最珍貴的事物。
當然,與其在孩子面臨危險時出手相助,倒不如將關口前移,在宣傳教育上下更多功夫,讓孩子自覺主動遠離危險。對于包括老師、學校以及教育部門來說,教會孩子如何遠離危險顯然比教他們如何考得更好重要得多。孩子們在暑期安全事故頻發,從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們在日常教育中的不足,一些學校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應當多安排互動性高的安全教育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參與中學會發現辨別危險,并且學會如何應對自救,而不能止步于“老師講幾句、大家看片子”紙上談兵式的安全教育。譬如可以多跟消防、急救、游泳救生等組織機構結對互動,創新宣傳教育形式,讓孩子們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主動掌握安全知識與相關技能,同時也讓更多社會組織機構參與到共同守護暑期安全的行動中。
除了孩子外,廣大家長也應當學習相關常識。譬如不少家長以為,只要把孩子關在家里,不讓其出去“野”就沒事了。往往正是由于這種“家里安全”的錯覺最容易讓人疏忽大意,導致發生意外。例如墜樓、觸電、異物卡喉、高空拋物等都是孩子在家可能發生的,這些室內的隱患與戶外危險同樣不容忽視。所以,無論是部門、社區還是媒體都應主動作為,將安全警示宣傳教育作為守護孩子暑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從普及常識上入手、在營造氛圍里發力,讓每個人都能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們平安快樂的暑期保駕護航。(薄魯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