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為學校周邊的“黑網吧”頭疼不已,如今正規網吧的生意都風光不再,“黑網吧”更是基本銷聲匿跡。但就在我們稍稍松口氣的時候,一種“黑網吧”的變異體——“手機網吧”,卻又悄然滋生蔓延開來,泉州晚報社媒體近日就對此進行了報道。所謂“手機網吧”,就是學校周邊的一些商鋪針對學生們“玩手機”的需求,開展的一項手機租賃業務。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手機網吧”多數匿藏在學校周邊的文具店、通信器材店甚至是奶茶店等各類店鋪中,只要花幾塊錢就能租一部手機來玩,生意非常火爆。甚至連一些店鋪的過道里,都坐滿了租手機上網打游戲的學生。
一邊是學校和家長千方百計約束孩子,生怕他們沉迷于手機和網絡,有些還特地給孩子配備了只有基礎通信功能的少兒專用手機;另一邊某些商戶卻“大開方便之門”,賣力地把孩子們往沉迷網游的深淵里引。這種景象仿佛那道“一根管子注水、一根管子放水”的數學題一樣,令人無奈又尷尬。事實上,“校門生意”的亂象又何止是“手機網吧”一項呢?
長久以來,在商業圈里一直都有三大黃金客戶群體——女人、老人、孩子,這其中或又當屬孩子的錢最好掙。一來孩子大多是家庭的中心,再窮不能窮孩子,如今孩子的零用錢所蘊藏的購買力,往往不比成年人遜色;二者,孩子處在成長期,心智尚未成熟,對各種新鮮事物有比成年人更強的消費沖動,且由于未曾嘗到賺錢的艱辛,故而在消費時也就更加隨性。因此,學校周邊歷來都是許多商家開鋪的“必爭之地”,那些“校門生意”往往也最是紅火。但若只是規規矩矩做做餐飲、賣賣書籍文具之類倒也無可厚非,令人憤慨的是,一些學校周邊的商家卻把孩子各種非理性的“需求”拿來作為營利點,他們唯利是圖,把孩子當成了撈金對象。
譬如說,孩子們對口味獨特的零食感興趣,這些商家就挖空心思,弄來各種毫無安全保障的廉價“三無”零食,用一大堆添加劑甚至是違法添加劑套牢孩子們的“舌尖”;孩子們對新奇的玩具感興趣,于是乎學校周邊就陸續開始兜售各類稀奇古怪的玩具,不少都夾雜著色情暴力元素,更有諸如仿真槍、激光筆、強力彈弓等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東西;至于提供“游樂”的服務項目,更可謂是“歷史悠久”,早在還沒有網絡的年代,學校周邊就滿是大大小小的游戲機室,電腦剛出現那會兒,幾乎每個學校旁的民房里都有幾家不見天日的游戲電腦房,再到后來的網吧以及現在的“手機網吧”……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有多少次孩子生病鬧肚子,就是因為在學校外面吃了不干凈的東西,有多少本不應該發生的意外,就是因為孩子手里拿了存在危險隱患的玩具,又有多少原本被整個家庭寄予厚望的孩子,在校外的游戲機廳和網吧里不斷沉迷墮落,甚至結交上一些社會上的不良青年,走上歧途……那些盤踞在學校周邊的無良商販們,利用孩子缺乏理性判斷和自制力的弱點對其進行瘋狂的“追獵”,他們看中的只是孩子兜里的錢,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全然無視,就如同草原上的偷獵者一樣,不惜為了幾顆象牙而大肆屠戮。
憐幼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有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堅定信條。那些在孩子身上打歪主意、賺昧心錢的行為,是最容易引發我們同聲共譴的無恥之事!當然,對這些無良的商販,我們絕不能止步于譴責,正如對待偷獵者一樣,譴責阻擋不了他們的利欲熏心,更無法從現實中給予他們懲戒和痛感。一方面,相關部門應當將學校周邊作為重點巡查對象,讓守護孩子身心安全的執法常態化,對觸犯現行法律法規的經營行為依法進行嚴處;另一方面,對諸如“手機網吧”等新型的問題,暫時無法找到對應處罰條款的,則可以從商戶經營許可范圍入手,規范其執照注明的經營內容,進而凈化“校門生意”,呵護孩子成長。(薄魯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