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奇葩作業為難家長
何雙江
元宵節后,寒假將盡,家住華北某市的賈女士才松了一口氣:“孩子的家庭作業終于做完了!”女兒在一所重點小學讀三年級,一項作業是“讀《時事畫報》電子書,總結三件大事”,“找了半天發現這是清末的報紙,里頭是政治漫畫,還用了廣東方言。”賈女士說,“別說孩子,家長讀起來也費勁。”(《人民日報》2月19日)
《時事畫報》是晚清革命派在廣州創辦的著名文藝刊物。其內容雖不算佶屈聱牙,但文通意順地領悟大概,對于不同行業、不同教育水平的家長來說,難度系數顯然不算小,至于孩子,估計只有看熱鬧的份兒了。這種家庭作業,何止拼爹拼媽,簡直要拼七大姑八大姨。打著素質作業的旗號,干著為難家長的活兒——這種劍走偏鋒式的家庭作業,看似是在創新求變,實際上與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背道而馳,只讓創新流于表面。
從題海戰術走向素質教育,本來是基礎教育自我糾偏的一次契機。遺憾的是,不少素質教育偏重于形式創新,并未遵循教育規律。從我的觀察來看,這類謬誤大概有兩類。一類是過分求新,近乎怪異,比如上述事例。還有一類,是不考慮現實操作難度的“形式主義”。比如現在很流行的“微信作業”,一些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在班級微信群里“打卡”交作業。讀拼音、背單詞、說感受等等,都能被布置成微信作業。家長們每天都要給孩子錄制語音和視頻。為了完成這種家庭作業,每天要消耗一兩個小時,但很多時候只是為完成任務而完成它,對真正的素質教育起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