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舊倉庫里,成百上千的兒童被關在用鐵柵欄做成的“大籠子”里。每個籠子大約裝了20名兒童,薯片、瓶裝水散落一地。孩子們身上蓋的是保暖用的錫紙,睡的是鋪在地上的墊子。一些年幼的孩子號啕大哭,哭喊聲撕心裂肺——這樣的場景不是發生在戰亂之地,而是在自詡“兒童天堂”的美國——這些鐵籠子存在于得克薩斯州的兒童收容所內,被關的兒童都是跟隨父母偷渡來美的未成年人。
盡管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叫停了“骨肉分離式”的移民執法舉措,但此前已被迫分離的非法入境者及其子女如何重聚至今懸而未決。近日美國多地出現抗議活動,呼吁聯邦政府對此采取實質性措施。抗議者表示,大量被拘押的非法入境者尚無法與子女重聚,且特朗普的行政令中也沒有包括使其團聚的指示。
移民問題在美國是個老話題。多年來,不少拉丁美洲的民眾為了尋覓更好的生活,不惜長途跋涉、冒險偷渡進入美國。這使得美國的拉美移民越來越多,伴隨而來的是非法移民的數量逐年增加。主張嚴控非法移民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推動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修筑隔離墻,收緊移民政策。從今年4月起,美國政府對非法入境者采取“抓獲必收押、起訴、遣返”的“零容忍”政策。根據這一政策,美國移民局在處置攜帶孩子的非法入境者時,強制把大人與孩子分開。因為美國政府只會指控成年人,而將孩子送往福利院等待親屬接收,這也就釀成了所謂的“骨肉分離”危機。根據美國官方數據,近幾周來由于該政策的執行,已經有超過2300名兒童與他們各自被起訴的監護人兩地分離。
據媒體報道,來自洪都拉斯剛被遣返的塞拉先生說,他打算幾天后再次嘗試偷渡美國,以找回妻子和8個月大的女兒。這位年輕的父親在接受采訪時背包上還掛著女兒的小鞋子,他與妻子今年1月帶著僅有兩個月大的女兒離開貧苦的家鄉,偷渡到美國以期待尋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就在他們經歷長途跋涉到達美國與墨西哥邊境時卻被美國移民局的巡邏隊逮捕,塞拉和另外200人被遣返回洪都拉斯,他的妻女則被關在得克薩斯州的拘留所。
據媒體報道,這些被拆散家庭的狀況十分糟糕。被美國移民局拆散后,家長們很難再與孩子們取得聯系。來自巴西的一位31歲的非法移民自從一個月前與自己9歲的兒子在美墨邊境被迫分離后互相就再也沒有見過面,期間只與兒子通過一次電話。這名父親目前身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西波拉縣懲戒中心,他在接受采訪時痛苦地表示,“與兒子分離時,兒子哭了,哭得非常難過……我向他保證過,三五天我就會去接他。”但這位父親食言了。
面對這樣的人間悲劇,美國社會各界、國際組織以及中美洲多國等紛紛發聲,呼吁美國政府叫停這一爭議政策。美國多位前總統夫人以及現任“第一夫人”梅拉妮婭都齊聲指責美國政府的這一政策。12名共和黨參議員致聯名信,要求國會通過立法改變現狀,邊境執法人員應立即結束“骨肉分離式”執法。美國民主黨議員更是抨擊這是一個“野蠻政策”,美國民間組織也紛紛舉行抗議反對這一不人道的做法。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扎伊德·侯賽因表示,美國應盡早停止這種“不合情理”的行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說,難民和移民應得到有尊嚴的對待,對難民和移民的處理應符合國際法。
薩爾瓦多政府18日表示,薩爾瓦多呼吁美國政府將未成年人保護置于移民問題之上,不能以侵犯人權的方式粗暴解決移民問題。危地馬拉政府19日發布聲明說,危地馬拉呼吁美國重新考慮上述移民政策,切實保障危地馬拉移民的基本人權。洪都拉斯外交部18日表示,把未成年兒童強行和父母分開,將導致他們在異國他鄉獨自面對司法程序,這是不人道的做法,洪都拉斯政府有義務保護其移民的基本權益不受侵害。
在輿論壓力下,20日特朗普總統簽署行政令,叫停邊境執法人員抓捕非法入境者時將他們與未成年子女“骨肉分離”的措施。不過,這一行政令的效果并非立竿見影,具體如何執行以及此前被分離的孩子如何與家人團聚等問題仍使白宮內外“手忙腳亂”。同時,特朗普還表示,美國政府會繼續執行針對非法移民的“零容忍”政策。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特朗普總統24日呼吁,“不需要經過法院的立案和審理,美國應該將所有的非法移民驅逐出境”。
眾所周知,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美國的繁榮離不開移民的貢獻。在美國,一些諸如洗車、家政、草坪維護等服務性行業多是由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從事。拉美移民在帶給美國廉價勞動力的同時,也滋生出了不少社會和安全問題。就在因“骨肉分離”危機而遭受指責的風波中,特朗普還于22日在白宮接待了那些親人被非法移民殺害的美國家庭。這些失去親人的美國民眾呼吁移民尊重美國的法律,否則不可以進入美國。據媒體報道,特朗普對移民的“零容忍”政策深得不少白人“鐵桿支持者”的歡心,但也遭到對移民持溫和立場的美國民眾的反對,引發美國民眾之間的分歧。
分析人士指出,移民問題是個困擾美國多年、積重難返的問題。特朗普總統或許是想推行“擇優移民”的理念,或許是迫使國會制定一個合理的移民政策,亦或許是出于中期選舉的政治需要取悅選民,但無論如何,孩子都是無辜的。在確保“美國優先”與維護道義和人權之間,特朗普政府面臨窘境。
(本報華盛頓6月25日電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湯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