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和“青年之聲”婚戀服務委員會聯合發布《當代青年群體婚戀觀調查報告》。該報告通過對3082份有效問卷的統計發現,從整體上看,“人品”和“性格”是青年擇偶時最為看重的兩個方面,近七成青年擇偶“愿等待不愿將就”,相對比傳統觀念中的“門當戶對”,當代青年擇偶呈現更加多元化特點,更注重“內在的匹配度”。
愛情和面包向來是橫亙在婚姻面前一道充滿現實意義的選擇題,當年輕人在擇偶時更多向情感的天平傾斜時,既說明當下婚姻對經濟的依附性在減弱,也表明這一代年輕人更加追求自我的精神獨立,這無疑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擇偶觀向來是年輕人價值取向的晴雨表,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其標準的變遷無不透視出時代發展的清晰脈絡。
上世紀四十、五十年代,在一個價值觀相對單一的時代,以“政治面貌、家庭成分”等政治條件為導向的擇偶觀成為主流;在上世紀80年代,文化因素躍升到第一位,在擇偶過程中一度出現了“文憑熱”現象,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職業、收入、住房等現實條件的考量則成了年輕人擇偶的主要取向。不難發現,今日國人的擇偶觀已從單一走向多元,“感覺至上、三觀匹配”的情感需求終得以復歸,但正如硬幣之兩面,當年輕人擇偶時更多地傾向個人的第一感官時,此種不經現實淬火的婚戀觀也極易成為人生的易碎品。
從戀愛到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問題,其背后往往牽動著兩個家庭的現實糾葛,從火爆的電視婚戀節目形式的演變上,我們便可一窺端倪。1988年山西電視臺的《電視紅娘》節目開播,被稱之為國內“相親節目鼻祖”,1998年湖南衛視播出的《玫瑰之約》開啟了婚戀節目收視熱潮,直至2010年江蘇衛視以形式獨特的《非誠勿擾》一炮而紅,未婚男女一直是婚戀節目中的不二主角。去年東方衛視引起巨大話題量的《中國式相親》橫空出世,父母開始直接參與到相親的過程中,而最近孟非主持的《新相親時代》更是直接提出了“父母在,更有愛”的口號。可見,當婚戀中不可忽視的家庭因素被推上輿論的前臺時,相親也是一個小社會的現實便已不辯自明。
我們常說婚姻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和自己所愛的人結婚;第二重境界,是和自己所愛的人以及對方的習慣結婚;而第三重境界,則是和一個自己所愛的人以及對方的習慣和背景結婚。現實永遠是婚姻無法回避的因素,正如“始于顏值,陷于才華,終于人品”這道當下年輕人極力推崇的婚戀公式,其實也正好印證了從戀愛到婚姻彼此關系在現實中驗證,從而由淺及深不斷遞進的必然過程。在一半感性、一半理性的現實世界中,影響我們的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對事物的看法,從唯感覺論的擇偶觀中毅然邁出理性的第一步,人生也許就會多一次豁然開朗的可能性,少一次悵然若失的遺憾與感嘆,畢竟大多數愛情與時間一樣,看似平凡無奇卻轉瞬即逝。(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