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在春天走過一條泉州古城的老街,當你輕輕踏上老街的石板路,你的步伐一定會不由自主地慢下來。老街里的人家,一戶挨著一戶,有的門庭深鎖,有的半掩著門扉。你在門口靜靜站定,就能感受到一種花木蔥蘢的清涼綠意,空氣里飄著溫潤的幽香,和春天的陽光、樹影、紅磚白石,和提著菜籃子的婦人,榕樹下泡茶看報的老者……一起彌散在空氣里。
我就在這樣的老街里出生長大。小時候上學、放學都要走過一條叫“灶仔巷”的巷子,放學后我和同學常在小巷里玩耍,最吸引我的是一戶總半掩著木門的宅院。我喜歡站在半開的木門邊,悄悄向里面張望。石板庭院里,種滿了各種花木,四季充盈著綠意,沿著石板小路,花木深處是一座兩層小洋樓,樓前種著一棵玉蘭樹。初夏,玉蘭花開落紛紛,無論開落,都是涼涼的花香。落雨天最好,濕漉漉的青石板上,落滿月白色玉蘭花瓣,無盡清幽。
古城長街深巷里,每一戶木門內,都在花木深深處藏著故事,藏著令人遐想的神秘氣息吧。深巷斜影,宅院外的溫陵長街也一樣綠意幽然。后城巷拐角的“龍宮”有個市場,母親常帶著我到那里買海鮮。那充滿各種食物的味道,有老泉州的風味熟食,也有腥鮮的魚貨海產。有一天傍晚,我和母親到龍宮市場買完菜后,就在我回身一瞬,瞥見不遠處,紅瓦之間一團藍紫色的花云,我的心就在那一瞬被攝住了。走近看,原來是藍花楹,滿樹紫花如云,夕暉暮色染在花間,別樣的光華。
每年四五月間,除了藍花楹,你還能遇見木棉。春日陽光里,木棉樹靜靜落下碩美的花,一地紅艷。風輕輕吹過,還有綠葉離枝墜地的幽微的聲響。
是的,木棉、刺桐、紫荊、鳳凰、白玉蘭、紫薇,油桐……一年四季,這個城市都有高大的花樹、繽紛的落花與人們相伴。去年深秋一個午后,我無意間走進崇福寺。那是千年前的松灣古地,秋天里仍然暖意融融,觸目所及皆是濃綠。遠遠望見大殿旁一樹墨色虬枝,幾朵月白小花,清瘦素潔,恍如白梅。走近看才知道,原來是梨花。梨花應是春天開的,想必是這幾朵白梨花在春天里睡得太深,一覺醒來,再緩緩而開,竟已是深秋。佛院書齋樓上擺置著幾盆瘦弱花草,民間日常的壇罐里養著,孱弱靜謐,置放于金瓦紅磚的佛院書齋之間,竟是那樣一股清逸又妥帖的溫暖。而城中承天古寺的書齋外,就真的種著一株梅花。記得有一年從書齋出來,正是紅霞光暈里的日暮。穿過一條石板小徑,就遇見那株梅花,粉紅小花清清靜靜開著,香也是細膩幽隱的。
母親說在她小時候,外婆的老宅院里也種著一株梅花,是臘梅,外婆和外公有一張婚紗照就是在那株臘梅樹前拍的。后來時移世易,人事皆非,百年老宅里的臘梅、松柏、梨樹、番石榴樹、夾竹桃……都在流年里消逝了。現在外婆的花園里只剩下一些自生自長的花草,薔薇花依舊開,開得寂寞。含笑花依舊香,也香得寂寞。每次回來,我都要在花下看看,像多年前那樣,閉上眼輕聞薔薇花芯的香,只是再也等不到外婆微笑著走到身邊,為我剪下花枝了。(潘曉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