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洋溪畔一幢幢樓房整齊排列,“白改黑”路面上車輛來回穿梭,民宿、農家樂等生意日益紅火……走進永安市小陶鎮,一座現代化城鎮氣息撲面而來。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永安市小陶鎮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堅持黨建引領創新發展,全力打造“農業大鎮、商貿重鎮、康養小鎮、紅色名鎮”,推進鄉村振興再出發,爭當鎮域經濟發展排頭兵。
黨建引領,打造基層特色新品牌
作為“168”農村黨建工作機制發源地,小陶鎮黨建有基礎、有品牌。如何在新起點上打造黨建特色品牌,為鄉村振興再出發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我們著力培育推廣‘村村聯、村社聯、村企聯’的‘三聯’跨村聯建新路徑,扎實推進鄉賢回歸、居民夜談會等黨建品牌建設,以堅實有力的基層黨建推動鄉村振興再出發。”永安市副市長、小陶鎮黨委書記林斌說。
時間回溯3年,小陶鎮八一片區黨委成立。片區內五一、八一、大陶口、桐林、寨中、新寨、五愛、吳地、長坂等9個連片村抱團聯建,攜手發展。
五一村與新寨村隔河相望,一汪清澈的溪水從兩村之間流淌而過。河岸旁,整齊排列著充氣滾球、手搖船等各種水上游樂設施。
此前,河道雜草叢生,環境臟亂。片區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后,河道變身旅游景點,每逢周末、節假日,河面上人頭攢動,歡聲笑語讓沉寂的鄉村人氣滿滿。
“目前有兩個河段開展水上項目,由陶洋鄉村旅游合作社承包經營,每個河段一年租金3000元。”八一片區黨委書記許光園介紹說。
一段河道的華麗轉身,是八一片區“村村聯”取得新成效的縮影。
“村村聯”需要聯片各村關系和諧、村民心齊,才有可能推動發展。
八一片區圍繞鄉村治理這條主線,通過門前三包、網格分包、服務承包,明晰村村、村戶、村企各方在人居環境、平安建設等責任,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營造團結和諧的發展氛圍。
以農房風貌管控為例。此前,許多村民使用羅馬柱、房屋朝向不統一、外墻顏色五花八門,有新房沒新村。鎮里率先推行“房長”制后,片區、村級“房長”認真落實“三包”工作,積極開展政策宣傳、矛盾糾紛調解和風貌管控,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鄉村治理需要榜樣示范帶動。片區內黨員帶頭、老人帶頭、婦女帶頭,通過“微信群”“紅黑榜”等平臺曬身份、曬短板、曬爭先,聯建各村村民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三包、三帶、三曬”有力促進了自治、德治、法治,糾紛調處難、環境保潔難、工作推進難等基層治理難題迎刃而解。五一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強村帶弱村、先進帶后進、共同抓治理氛圍越來越濃厚。
“現在聯建各村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許光園說。
“村村聯”夯實了發展基礎,“村企聯”“村社聯”為鄉村振興借智聚力,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五一村與開睿旅游公司合作開發甘乳巖景區,建成全市首家全竹房車營地,打造網紅打卡點。公司還對村內的鄉愁館、孝廉館進行專業管理,打造建制村和景區聯動精品旅游路線;
桐林村與躍進畜牧養殖公司等合作,推動永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建設,引進臺資開展智能化生豬養殖,實施“豬-沼-菜(果)”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項目,實現村企共贏;
黨員帶頭成立農業種植、民宿旅游等合作社,組建合作社聯合支部,將黨組織建立在產業鏈上,探索推行村社共謀“事業+產業”發展模式;
……
“黨建+三聯”,組織共建、產業共興、環境共治、文化共榮、民生共辦,有力促進了村財增收和村民致富,片區內平均村財收入達28.7萬元。
做旺產業,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興旺是促進村民致富增收的關鍵所在。
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走進五星村,連綿起伏的群山云霧繚繞,采摘期結束后的特早蜜桔園里,星星點點地掛著金黃色的桔子。
“這幾年特早蜜桔非常暢銷,剛剛掛果的時候就有批發商來預定,今年批發價每公斤最高可達8元以上。”走進自家桔園,種植大戶柯承水掰開一個桔子,邊品嘗邊介紹。
五星村晝夜溫差大,海拔、土壤適合發展柑桔產業。上世紀80年代,村民們開始種植柑桔,因為品種不佳,未能打開市場。
“2012年,在鎮里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下,村里引進了特早蜜桔新品種。”在深圳開了10年小吃店后,柯承水也在這一年回到村里,種下了25畝特早蜜桔。
皮薄、渣少、甜度高,特早蜜桔一進入市場就得到消費者青睞,成為村民“致富果”。
五星村全村105戶、440人,種植果樹4210畝,其中特早蜜桔21萬株。去年,全村種植果樹總收入約 4250萬元,年收入超過100萬元的有3戶
“現在村民每年人均收入10萬元左右,家家戶戶在城里都有一套房。”柯承水特早蜜桔種植面積已增加到60畝。
一粒果子,富一方百姓。目前,小陶鎮已培育出多個特早蜜桔新品種,種植面積達3.8萬畝,投產面積約3萬畝,今年總產量達6萬噸,產值3.3億元以上。
作為農業大鎮,小陶鎮在大力推廣特早蜜桔種植的同時,還先后引進紅美人、沃柑、桔柚等新品種,全鎮水果總產量可達7萬噸以上,總產值近4億元。
“一村一品”,打響品牌。眼下,小陶大米、特早蜜桔、明椒、彪橘成為鎮里“四大農業品牌”,特色現代農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其中,特早蜜桔價格持續上揚,明椒號稱辣王、遠銷韓國,彪橘成為網紅產品、單果可賣50元。去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6044元。
一產做特,二產做優。
走進天昱竹業展廳,琳瑯滿目的精美竹制工藝品引人注目。“主要是衛浴、廚房兩大類,數量有上千種,產品銷往歐美。”公司負責人介紹。
小陶鎮毛竹資源豐富,鎮里積極推動竹加工產業發展,做大做強竹產業。目前全鎮有永慶、天昱等竹加工企業23家,年利用竹資源25萬噸,帶動近5000人就業,年產值達37億元。小小竹子串聯起大產業,永慶竹業入選2021年度首批福建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
和竹產業一樣,硅是小陶鎮又一支柱產業。鎮里加快推進創興硅業重點項目一期續建、嘉翔硅業擴建、豐源化工整體提升改造續建項目、閩新鈣業高活性氧化鈣生產線等4個硅產業項目。同時,緊盯以硅產業鏈為代表的“石英砂——白碳黑”全產業鏈關鍵環節、空白領域,全力打好“大招商招好商”攻堅戰役,精準對接投資9億元的夏杰白炭黑深加工、硅煜混煉膠高分子新型材料生產等4個上下游產業項目,打造硅產業集群。
打響“四大農業品牌”,做強“兩大支柱產業”,擦亮紅色研學、文旅康養兩張旅游名片,“4+2+2”產業路徑做特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文旅融合 繪出鄉村振興新畫卷
小陶鎮是農業大鎮,也是紅色名鎮,有著深刻的紅色記憶。
“青青的小陶河濱,青石岸上有兩行腳印;二十年來風吹雨打,那腳印越顯越真……”
走進小陶鎮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公園,白墻上著名詩人聞捷的詩歌《青青的小陶河濱》,用藝術形式再現了小陶這片熱土上的那段崢嶸歲月。
1929年8月,朱德率領紅4軍出擊閩中解放寧洋縣城。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小陶鎮吳地村成立永安第一個鄉蘇維埃政府及中共永安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同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隊在小陶集結出發、發布宣言。同年8月,永安境內最大的戰斗——小陶戰斗打響,這是第五次反“圍剿”紅軍在東線進行的第一場保衛戰,敵我雙方參加人數達到3萬余人,敵我雙方傷亡人數均達到1000人以上。
硝煙散去,小陶鎮這片紅土地上留存著大量寶貴的紅色記憶,全鎮35個村居都保存著革命舊址,目前已經列入革命舊址文保單位共有26處,其中省級文保單位10處,已經獲得福建省第一批革命名錄的共26處,非文保單位革命舊址144處。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我們深入挖掘整理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集結出發地和宣言發布地、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策源地、永安農村第一黨支部誕生地等紅色資源,先后建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展陳館、吳地三年游擊戰暨巖連寧邊區革命歷史紀念館等一批紅色展館。”林斌說。
小陶是紅色名鎮,也是獨具特色的康養小鎮。小陶森林覆蓋率達86.36%,國家3A級甘乳巖·玉帶龍泉生態景區被確定為三明市職工療養基地,轄區內還有豐富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古建筑文化等資源。
文旅融合促發展。小陶鎮依托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公園等紅色陣地,立體開發張坊島——甘乳巖——玉帶龍泉等生態資源,串點成線、以線帶面,打造輻射全鎮的精品紅色、康養路線。
6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展陳館開館,不到一個月時間超過2萬人次參觀,有效帶動了五一、八一等村的文旅產業發展。
人氣旺了,三產更活了。僅在新寨村街道,超市、銀行、電器批發商等一應俱全,許多特色小吃商鋪營業至凌晨二三點。
新寨村熱鬧的街道,是小陶鎮作為商貿重鎮的生動注腳。目前全鎮有個體工商戶1842戶,商貿、電子商務、建筑、工業等各類企業83家,規上企業1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2戶,合作社涉及果蔬,花卉、稻谷種植等行業,商品交易十分活躍。
鄉村嬗變繪振興新景。推進鄉村振興再出發,小陶鎮全面釋放發展新動能,一幅有產業、有活力、有顏值、有福祉、有鄉愁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鋪展開來。(永安記者站 魏興谷 王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