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點“墨”成金
將旅游融入不動的文物,貢川千年的歷史積淀成為“活寶”;將地下豐富的石墨資源開發利用,點“墨”成金,石墨和石墨烯產業讓貢川抱上了“金娃娃”。
下月初,位于貢川的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將迎來中國(永安)石墨及石墨(烯)創新創業大賽,屆時,一批優質的項目將聚集園區,為推動石墨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而去年8月份,永安石墨和石墨烯產業產學研對接暨項目招商推介會剛舉行。一年未到,兩場盛會。市委、市政府對石墨產業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當然,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貢川這個石墨小鎮的獨特魅力。
福建翔豐華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是產業園的龍頭企業,2015年5月落戶,三年時間已申請專利81項,掌握石墨負極材料生產和應用的核心技術,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高端天然石墨數控生產線技術居全國前三名,成為寧德時代、比亞迪、三星等知名企業的主要供應商。前年公司營業收入1.3億元、利稅1494萬元;去年更是直接翻翻,營業收入3.2億元、利稅達4129萬元。月初,公司正式被列入全市10家重點打造的百億產值龍頭企業之一,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石墨碳素材料百億產值。
此外,園區內泰啟力飛公司,致力將石墨烯運用于高分子基材改性,是國內首家從事石墨烯散熱產品應用開發研究,并大規模運用于實際工業生產的高科技企業,開發的石墨烯高分子復合材料散熱器填補國內空白;總投資5億元的鼎豐碳素前年11月落地,目前正在進行產品中試,投產后,特種等靜壓石墨將填補我國在高端核石墨領域的技術空白……
就是這樣的一家家高精尖石墨企業讓全國同行趨之若鶩。而作為一個小鎮,貢川為何能承載擁有這么多高大上企業的產業園呢?
并非機緣巧合,而是厚積薄發。陳許忠這樣認為。
貢川居于三明、永安兩城重要的鏈接點,交通區位明顯,北距三明市30公里,南距永安16 公里,與泉三高速公路莘口、益口兩個互通口相距10到15公里。去年,貢川高速互通口開通,更是直接與福川、水東工業大道(石墨園所在地)互聯互通。早在2006年,貢川就利用這樣的優勢,與槐南鎮共建貢川水東工業園(如今叫福川(含水東)工業園),并在兩年時間內讓1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落地開花。2009年,這個迅速發展的園區入了三明市委市政府的“法眼”,成為三明經濟開發區“一區兩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如今,作為老工業基地,這里的染整、紙制品等產業風生水起。
厚重的產業基礎提升了全鎮的園區承載能力,石墨產業園的落地也就不足為奇。
敢謀善闖、敢于擔當,這樣的人文精神也在助推工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翔豐華原本是在廣東東莞,是永安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連同貢川鎮執政者一次次地用心招商,最終才來到石墨產業園。而鎮里一早就備好的閑置廠房,讓企業實現拎包入住。從簽約到投產僅僅用了5個月時間,市鎮合力創造了翔豐華“速度”。
既要快發展,也要綠發展。
對于傳統的染整等行業,鎮里加快轉型步伐。溢佳仁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無水染整工藝,基本實現生產過程零排放、零污染,并逐漸從賣紡織品轉向賣設備賣技術,“觸電”高精尖;去年以來,鎮里對全鎮16個燒煤鍋爐進行改造,15家企業10噸以下的燒煤鍋爐全部改成生物質能或燃氣鍋爐燃燒,進一步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
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并行發展,形成“雙輪驅動”,貢川工業“成績”亮眼,去年全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2.28億元,增長23.04%。
百尺竿頭,期待更進一步。去年,鎮里以列入全省石墨特色小鎮為契機,完成《永安石墨小鎮創建規劃》,投資600萬元,實施了貢川大橋、會清橋、陳氏大宗祠等一批重點工程,并配套人才公寓、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盡心盡力為園區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農業:轉型求“特”
工業經濟有“亮點”,農業發展有“特點”。作為農業大鎮,這里走出的農產品名氣很大。
飛橋萵苣無人不知,白玉苦瓜賣相更好,黃金瓜在我市所有鄉鎮中產量最多……說起鎮上的農產品,陳許忠不自覺“自賣自夸”起來。
沿沙溪良好的氣候滋養了片片農田,郁郁蔥蔥的森林涵養了高山,發展種養業這里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天時地利,還要人勤奮。一代代貢川人在在土地上勤勞耕作,培育出了一個又一個響當當的農業品牌,除了萵苣、苦瓜、黃金瓜,這里的黃椒、貢席、泥鰍等都是市場的“香餑餑”。
承古拓新,新時代農業也要有新作為。貢川人正一步步摒棄“傻大笨粗”的經營模式,朝著現代農業轉型。
葉平建,是新發沖村的一名普通農民。在他的家中擺放著一臺顯微鏡,這是他用來觀察害蟲的。“病蟲害越來越多,肉眼根本看不準。”比如蔬菜感染了病毒和害了螨蟲,看起來都是一樣的。而病毒具有傳染性,往往需要全部摘除,螨蟲只需噴藥就行。吃過這方面虧的葉平建,買來了顯微鏡,仔細研究各種病毒害。
“無法對癥下藥,就會病急亂投醫,碰到任何病蟲害都是‘敵敵畏’,這對生態農業十分不利。”學植物保護出身的張如盛對此頗有心得,他認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要從培養現代職業農民著手。
果蔬種植講座、職業農民培訓……葉平建從政府部門那些大大小小的“會”上學到了不少好東西。
在村里,他是為數不多的三個大棚蔬菜種植戶之一。盡管投入較大,但植入現代灌溉、施肥技術的大棚,讓葉平建輕輕松松當農民。
“我三畝地,每年就種一季,利潤6萬元左右。”其余時間,他要么去做自己熱愛的纜道維修,要么四處游玩。看著葉平建今年大棚種植的黃椒又喜獲豐收,且售價每斤比市場高出3元。幾個鄰居躍躍欲試,正打算效仿。
離葉平建家幾百米遠,是水產養殖戶鄧金招的家。她是鎮里首批從事水產養殖的農民,從1986年飼養胡子魚到現在,已有30多年的養殖經驗。鄧金招搞水產與別人不同,她把市場“盯”得很緊。
“大規模養殖胡子魚、田雞、泥鰍,在鎮上,可以說我都是帶頭人。”鄧金招雖只有小學文化,卻熱愛讀書看報,《農民科技報》、《農村百事通》等報刊她每日必看。這些“三農”書籍也成為她從事水產養殖的風向標。
下定決心養胡子魚是從報上看到長汀胡子魚熱賣且售價高、轉向無土泥鰍養殖也是了解到那時全國只有江蘇人在養……
前景看好,如何養好?鄧金招又買了各種專業書籍,細細研究。專業知識“上身”,再加上勤勞肯干,鄧金招的水產養殖搞得風聲水起。養殖胡子魚時,遠到哈爾濱,南至海南的養殖戶一批接著一批來學習;養殖泥鰍的這幾年,她的家中更是“住客”不斷,來學習養殖經驗的養殖戶,常常一住就是一年。 如今,她已成為三明泥鰍協會的技術骨干、“土專家”了,她的“學生”遍布全國。
10月份成鰍才上市,月初,她的成鰍連同泥鰍苗全部被預定走了。年年如此,鄧金招已經習慣了。
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貢川鎮不斷涌現出來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構建新的農業經營模式,推動農業產業轉型發展。
目前,鎮里特色農產品基地效應初顯,打造了龍大、新發沖千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雙峰、洋峰千畝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全鎮現有7個果蔬種植專業村,每年,僅西瓜和蔬菜兩項就可為當地農民帶來近2000萬元的產值收入;農業特色品牌凸顯,龍嶺村的席草、皇菊,高山村的七葉一枝花和林下金線蓮,大坂村的櫻花,張荊村的紫薇花,鎮里“一村一品”的農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來,貢川鎮以“貢川草席”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和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契機,專門出臺文件,支持貢席從席草種植、加工到銷售的一條龍發展,推動貢席一二三產融合,促進這一傳統農特產品轉型發展。(魏興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