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罪犯,卻沒有在監獄里服刑;他們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卻在接受著社區矯正。他們就是社區矯正對象。在永安,社區矯正人員在市司法局、市文明辦和民間愛心協會的幫助下,從“心”改變,回歸社會。
感受向善的力量 傳遞溫暖
5月11日下午,在燕西街道上吉山“三自三助”頤老院里,市新太陽愛心協會的幾名志愿者如往常一樣驅車來到頤老院,70歲的老人陳興菊看到車子,急忙從菜地走回頤老院,手里還抓著一把蔥,鞋上沾著泥土。
陳興菊住在上吉山“三自三助”頤老院已多年。看見志愿者們來,陳興菊很高興,像看見自家孩子一般,從廚房端出老人們親手制作的一盤磨漿粿,請大家品嘗,眼中慈愛滿滿。
很快,志愿者們或幫忙打掃衛生,或幫忙挖地、種菜,或陪著老人們拉家常,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協會常常為老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老人們總盼著志愿者來頤老院。”市新太陽愛心協會會長林永書說,有一次,得知志愿者第二天要來頤老院,老人們凌晨5點就起床包艾粿,勸他們不要這么辛苦卻不聽,讓我們很感動,有種被家人牽掛的感覺。
在新太陽愛心協會的志愿者隊伍中,有一小部分“特殊”的志愿者——社區矯正人員。李玉潔(化名)曾是一名社區矯正人員。2015年夏天,李玉潔因使用工業松香給鴨子褪毛,并將加工后的鴨子送往某市場攤位銷售,被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當場查獲。之后,李玉潔被市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緩刑一年。2016年12月,李玉潔成為一名社區服刑人員。
在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李玉潔加入了新太陽愛心協會,融入這個愛心滿滿的大家庭。一名志愿者身患癌癥,一邊接受化療,一邊堅持參加志愿活動……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一點一點地感化著李玉潔。
一次,李玉潔跟隨隊伍來到市第六醫院,一位70歲的老人患了抑郁癥,十幾年沒回過家,接觸不到親人,長期靠藥物維持生命,志愿者們為他理頭發后,老人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說了句:“謝謝!”那情景深深印在了李玉潔的腦海里。
“原來這個社會還有許許多多需要我們去幫助的人。”李玉潔深有感觸地說。
之后,李玉潔學會了理發。李玉潔多次到第六醫院、殘疾人家中、空巢老人家中,為他們理頭發、打掃衛生……
一年的社區矯正期滿后,李玉潔本可以不用參加強制性公益勞動,但她依然堅持參加新太陽愛心協會的志愿活動。對她來說,幫助別人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享受。李玉潔還結交了不少志愿者朋友,大家齊聚愛心,傳遞溫暖。
像李玉潔這樣的例子在我市社區矯正工作中不勝枚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