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國建筑學會正式公布了2021-2025年中國建筑學會科普教育基地評審結果,泉州古城成功獲選,標志著泉州古城將有機會為建筑科普工作做出更多的貢獻。以下為公告原文:
為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提升社會化科普工作能力,根據《中國建筑學會科普教育基地認定管理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中國建筑學會于2022年6月10日在北京召開了2021-2025年度全國范圍建筑科普教育基地認定工作。
認定工作開展以來,各直屬分支機構、地方學會及相關單位積極推薦,各有關單位積極申報,展現出科普工作大聯合大協作的良好氛圍。
評審會由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李存東主持,評審委員由來自建筑高校、設計科研等單位的第十四屆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組成,包括常務副主任委員、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李存東;副主任委員,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胡越;委員,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祁斌;委員,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蔣培銘;委員,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院長周宇舫;委員,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建筑分社副社長趙榮;委員,中國建筑學會科普部與會員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劉宇。出席會議的還有中國建筑學會科普部項目主管潘蓉,綜合部信息主管冷亮。本次評審會議由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建筑分社承辦。
評委對申報材料進行了認真審閱和討論,經過充分醞釀,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確定獲得“命名2021-2025年中國建筑學會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單位名單,現已完成公示程序,予以正式公布(排名不分先后):
1、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
2、四川美術學院建筑與環(huán)境藝術學院
3、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4、黑龍江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5、云南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
6、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7、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8、安徽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9、遼寧奉國寺(依托單位:義縣奉國寺管理所)
10、宜賓李莊古鎮(zhèn)(依托單位:宜賓李莊古鎮(zhèn)景區(qū)管理委員會)
11、泉州古城(依托單位:泉州古城保護發(fā)展工作協調組辦公室(泉州古城發(fā)展有限公司)
“非得社會對于建筑和建筑師有了認識,建筑不會得到最高的發(fā)達”。
梁思成《祝東北大學建筑系第一班畢業(yè)生》
希望被命名的中國建筑學會科普教育基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按照《中國建筑學會科普教育基地認定管理辦法》,結合《中國建筑行業(yè)科普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2022-2026年)》,因地制宜,堅持初心,勇擔使命,共同推動中國建筑科普教育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泉州古城科普場地介紹
1.黃氏宗祠—泉州文物考古研究所
黃氏宗祠原已荒廢并有部分地方被火燒毀。2019年,泉州對該建筑進行了修繕,恢復了其原來的風貌。
利用修繕后的黃氏宗祠,作為泉州考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步作為泉州古城考古陳列展示館,免費對公眾開放。與各小學共建,讓考古走進校園、讓學生走進考古所。
2.金魚巷49號—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世界遺產管理泉州工作站
金魚巷49號是通過以修繕權換取使用權的一棟傳統風貌建筑。
利用這棟傳統風貌建筑,設立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世界遺產管理泉州工作站,圍繞泉州遺產保護管理、文化遺產價值傳播和社會教育,助力泉州遺產保護。
3.金魚巷—閩南傳統技藝科普基地
金魚巷,全長270米,是泉州首個古城系列保護性提升工程,也是泉州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活態(tài)保護模式實踐的一個縮影。金魚巷微改造工程榮獲中國建筑學會2019-2020年建筑設計獎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專項”一等獎,成為全國四個一等獎項目之一,泉州古城保護提升項目示范全國。
在這短短的270米,濃縮了海蠣殼水洗石、出磚入石等十余種閩南古建筑傳統工藝,民眾穿梭在金魚巷內,便可身臨其境的了解。
4.舊館驛25號—閩南藝文新空間
舊館驛25號是泉州非遺體驗的一個重要空間,是傳統展演與跨界小劇場南偶(掌中)、 南戲(梨園&高甲)、南音、古琴、香道等藝文新空間。
5.南外宗正司遺址陳列館
舊梨園劇場,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通過對舊梨園劇場進行加固,并改造成陳列館。
一樓設置為“天潢貴胄——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展,二樓為“漲海聲中萬國商——泉州市舶司遺址”展。一館雙展,看趙宋皇族在泉州留下層層疊疊的歷史印記,觀市舶司在宋元泉州海外貿易史上書寫下的不朽傳奇。
6.臺魁巷7-1號—亞洲遺產管理學會秘書處泉州工作站
泉州古城辦以申遺成功為契機,在臺魁巷7-1號舉辦亞太區(qū)世界文化遺產建筑特展(選取亞太區(qū)部分世界遺產建筑展出)。
加強泉州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國際組織之間在遺產保護利用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提升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7.小山叢竹書院—泉州古城書院復興&泉州文化復興科普基地
小山叢竹作為“泉州舊八景”之首,因歐陽詹、朱熹、弘一法師三位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賢哲在此留下足跡而聞名遐邇,占地10畝,是泉州文脈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誠正堂作為小山叢竹古書院,不但陳列林曉鳴先生捐贈的3400冊與泉州相關的文化書籍,還會定期舉辦各種文化沙龍。
8.正音書院—文學體驗活動科普基地
正音書院,典自清初朝廷設立的語音訓練班。
歷史上泉州曾設立過4所正音書院。為了傳承沿襲正音書院的文化功效,泉州古城辦、泉州文旅集團選址于府文廟,復建正音書院,旨在依托府文廟的千年古城文脈,延展尚學文風,結合“潤物無聲·古城悅讀”公益活動推廣計劃,營造千年古城萬人悅讀的全民閱讀氛圍。
9.西街游客服務中心—非遺展示科普空間
西街游客服務中心除了提供咨詢接待、資源推介、風光展示、信息交流等系列服務外,還作為泉州古城“潤物無聲”青年創(chuàng)客文化IP孵化項目產品展,設置了非遺手工體驗課程區(qū),并不定期的舉辦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