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春提“制香”,那就不得不提到達埔鎮,這里除了香甜的麻粩令人牽掛,還有制香技藝令人贊嘆。
|深夜制香人
當人們告別一天的勞作與生活準備進入夢鄉時,在達埔這個距離永春縣城二十多公里距離的山間小鎮里,制香匠人們信步走進制香車間,“香氣四溢”的一天剛剛開始。
凌晨2點左右,制香匠人們準時開工,抓起竹簽,握住香骨,沾上水,揉搓香芯,讓香粉附著其上。再重復浸水,重復裹上香粉,整個過程反復四次。隨著香粉逐漸附著,竹篾變成原本的兩倍粗細。讓整個車間香粉四散,遠觀之,頗有一種“玄幻色彩”。
△曬香的工人要趁著烈日當頭的時候,把香一捆捆解開來放在日頭下面曝曬。
基礎工序之后便是“掄香”,篾香如扇形一般展開,挑出粘在一起或是不夠完整的香,搓動香支使其相互摩擦,讓香粉可以均勻地附著在香支上。至此,篾香的前期制作才算完成。從凌晨開始制香,要趕在太陽出來之前做好一批,才能趕上曬場晾曬的工序,與時間賽跑。
△老師傅將竹篾抖出一個扇形,從中挑選出不合格的產品。
一個熟練的制香匠人,一天能夠做出約四萬支香,一個月能帶來近萬元的收入,算得上體面。每個制香匠人的工作時間比較辛苦,夜里十二點上工,一直到隔天中午過后收工,長達十幾小時的體力勞動,在夏天更加難熬,是要勤勉堅持的辛苦營生。
|世俗的香氣
作為國內的四大制香基地之一,如今永春達埔出產的篾香不僅供應國內市場,也走出了國門,遍布海內外宮廟、百姓家。作為中華文化及閩南民間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道具,篾香的角色至關重要,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源于水,終于火”的文化標志。
△一面是大山,一面是金黃色的篾香。
永春制香的歷史可追溯千年,在宋朝末期,曾任泉州市舶司提舉的阿拉伯商人蒲壽庚,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口各種名貴香料并制作成香料產品。到了明清時期,蒲氏后裔分別避居達埔、德化、晉江、漳浦,世代相襲,專注篾香制作。蒲氏后人還在民國時候在五里街開設“蒲慶蘭香室”,專制篾香,遠銷港澳地區以及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國。時至今日,永春五里街的“蒲慶蘭香室”仍保存有香壺、碾槽等數代祖傳的制作香料器具。
永春盛產篾香,與閩南民間信仰的盛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地處東南沿海,位于亞熱帶地區內的閩南一帶降水豐沛,日照充足,為原料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物候條件。自古以來,依海而居、以海為田的福建人海洋活動豐富,為祈求出海平安衍生出多種信仰,為制香的進一步發展打下需求基礎。
2014年永春被評為“中國香都”,2021年6月以永春香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藝,入選國務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制香產業使得當地經濟不斷發展,當地也在積極促進制香產業多元化發展,為這項非遺傳統技藝注入新的生機與動力。
|制香觀光產業
彬達制香廠是達埔鎮規模最大的制香工廠之一,這里平日里也是永春篾香的觀光工廠。廠區的彬達制香文創園以“一脈香傳” 為主題,對永春香史、工藝、香文化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在這里能夠參觀制香車間、曬香場、制作場,還能親身體驗擲香花、 跺香花等制香工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