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元宵、上巳節……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應該是哪一天?
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么能祝“端午節快樂”嗎?
泉州傳統戲曲和僑批與民俗之間又有著什么樣的關系?
20日上午,小山叢竹書院里,地方歷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專家,泉州師范學院陳桂炳教授從“泉州民俗與泉州學”、“辭舊迎新說春節”、“數字觀念與民俗”、“戲臺上下看民俗”、“僑批與僑鄉民俗”等五個方面開講泉州民俗。
陳桂炳教授
數字里的民俗
寄托著泉州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講座中,陳桂炳談了數字觀念與民俗文化的關系。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時間上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其月與日大都集中在個位的奇數上。
在數字的傳統觀念中,人們認同偶數而忌諱奇數,但現實生活中熱熱鬧鬧的傳統節日,恰恰建立在貌似不吉利的奇數上。如一月一(正月初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這不是巧合,而是與民間“逢兇化吉”的思維有著莫大關系。
哪天才是情人節?
七夕,在泉州有信仰“七娘媽生”的習俗,陳桂炳認為,七在我們民族傳統的數字觀念中屬于亡靈所有,陰氣重,家里親人逝世后,民間每隔七天要做一次追悼亡靈的祭祀,稱“做七”,過了“七七”,就不再進行祭祀,喪事活動基本結束。
奇數相逢,陰氣最重,民間相傳七月七日是所有去世者的還陽日,陰氣很重,這時兒童的處境甚為危險,最需要保護,因此泉州人稱“七月七”這天為“做七娘媽生”,家庭婦女準備了豐盛的祭品祭拜,祈求“七媽娘”保護家里小孩健康成長。
早些年,有人認為“七月七”的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這些年又有人說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牛郎織女本身是神話中的悲劇,且天氣的原因當晚時常是細雨蒙蒙,天氣和神話的人物關系(牛郎與織女為夫妻關系)本身就不支持情人節的說法。更何況“七七”在民俗信仰里被認為是去逝者的還陽日,有著許多禁忌。
而不少人把元宵節當成情人節,就閩南人而言,其主要原因當與《陳三五娘》故事及戲曲的主人公愛情緣于元宵夜的賞燈有關,此說雖有一定道理,但略有牽強,畢竟元宵節的主題在燈而不在情。
陳桂炳認為,如果非要從傳統節日里找出一個能與“情人節”沾上邊的節日,可能是古代三月三上巳節。《詩經•國風》中有篇《溱洧》,說的就是當時鄭國的民俗:上巳節這天,溱、洧二水,春水渙渙,男女青年採蘭泛遊其上,情人間更是相互戲謔,互贈香草,永結盟好。
能說“端午節快樂”嗎?
那么,端午節這天到底能不能說快樂?有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跳江的屈原,是個令人心情沉重的日子,不應該有快樂一說。陳桂炳認為,端午節的月日時間組成,也與奇數有關,五月五日,五五相逢。民間有瘟神爺散藥危害人間等傳說,因而端午節的許多儀式意在保護生命的旨意十分明顯,如屋檐插艾草、柳條,飲雄黃酒,都有顯在的消毒和隱在的辟邪意義,兒童手腕栓五色絲繩,則被民俗認為是為了避免被瘟神帶走。這一天,還有劃龍船、賽龍舟,吃粽子等,送走瘟神,有得吃還有得玩,為什么不能說快樂!
更何況關于端午節的起源,除了在民間影響較大的紀念屈原一說外,學術界還有祭龍、季節適應、公共衛生等說。
戲曲、僑批里
有真實的時代民俗記憶
有趣的是,陳桂炳還從明清的戲曲劇本和近現代的僑批中找到了傳統民俗的影子。
在明清泉州梨園戲的劇本中,他就發現了舊時泉州人人際往來中的“食茶”“食煙”“食酒”等習俗。他認為,這些煙火味十足的民俗在劇本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例如《荔鏡記》中,與茶有關的場景就出現多達6次,且每次都是劇情發展的關鍵點。而當時的茶也不都是用來喝的,還有一種粗淡不適宜飲的茶水,是用來漱口的。比如,劇中五娘探牢時,就讓婢女宜春“共多牢討一碗茶,度官人(陳三)洗嘴”。
更有意義的是,在泉州的僑批中,陳桂炳看到了飲食、服飾、居住、祭敬、尊奉俗神等許多泉州民俗文化的記載。他多次在僑批中發現有僑親指定購買“張泉苑水仙種”,證明了該品牌在當時的興盛和海內外的影響。
他還在僑批中發現了泉州華僑對家鄉移風易俗的影響。有不少開明的華僑,通過僑批開導家人要跟上時代的發展,順應潮流,摒棄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劣俗和落后觀念,倡導“移風易俗”。有的華僑華僑在僑批中訓導兒子尊重老人、摒棄陋習,在生男育女上不能重男輕女,找對象的原則要重人品輕家財,各種世俗事務應量力而行,不得大操大辦。
期盼泉州文化之花
墻內墻外一般香
陳桂炳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研究泉州的歷史文化,在他的眼里,世遺泉州不但擁有著諸多如22個世遺點一樣的文物遺產,還有著豐厚的意義深遠的民俗文化。
他感慨于這些年,泉州對于重要歷史遺跡的恢復與保護,早在90年代,他曾陪來泉州的幾位研究朱子學專家到小山叢竹遺址(時為醫院所在地)尋找“小山叢竹”碑刻,因行色匆匆,一時沒能找到。沒想到多年后的今天,當他第二次來到小山叢竹遺址所在地,已是舊貌換新顏,而且還能在新復建的小山書院里講泉州文化,心里格外高興。
陳桂炳認為,泉州豐厚的歷史、人文非常了不起,但有點“墻內開花墻外更香”,每次有人文歷史方面的專家來,泉州都能給他們最新的震撼。他希望泉州人多了解、關注、保護、傳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讓泉州文化之花墻外、墻內一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