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銅板、蹬包袱、猜煙殼、豬仔恰、丟手絹、踢毽子??這些逐漸消失在閩南人記憶中的游戲,你還記得嗎?如果有空的話,大家不妨前往泉州市鯉城區通政巷4號蘇廷玉故居,看看民俗畫藝術家徐建水的“印記閩南——拾舊憶”組畫展吧,它們能幫你找回屬于自己的那份童年記憶。
泉州民俗畫藝術家徐建水
“徐建水老師的‘印記閩南——拾舊憶’組畫展,以閩南即將消失的文化、習俗、技藝、游藝等為主題,傳承閩南傳統的優秀文化,通過展覽展示與互動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為大家開啟了閩南時光穿越與懷舊之旅。”印記閩南文化驛站相關負責人上官先生介紹說,展覽將持續到3月14日,歡迎感興趣的市民朋友前往觀看。
作品展示+互動體驗
再現舊時童玩場景
此次組畫展,共展出徐建水的50幅作品,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兒童少年的玩樂場景,加上現場互動和場景游戲,為大家提供了一種情感上的深度交流體驗。
昨日下午,海都記者前往觀展。只見展廳兩側,一幅幅繪畫作品趣味十足,主體人物都是正在玩耍嬉戲的孩童。畫面還以閩南古大厝、東西塔、洛陽橋等泉州十八景為背景,并將閩南文化習俗、特色小吃串聯起來,一旁配有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閩南童謠,通過題跋等文字內容,詳細介紹了各個游戲的玩法。
微雕模型“紅磚古厝間”
展廳正中央,是徐建水為“拾舊憶”主題展親手制作的六組微雕模型,生動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童玩場景。紅磚古厝間,大人勞作,孩童嬉戲,雞犬相聞,怡然自得,一個個精致的微縮景觀,構成栩栩如生的場景,每一處都細節滿滿,惟妙惟肖,一下把人們拉回了上世紀60年代的泉州。
在那個沒有電子設備的年代,孩童們迸發出令人驚嘆的創造力,丟銅板、豬仔恰、打電話等一系列小游戲填滿了豐富有趣的童年。因而,在展廳門口的天井處,徐建水特別帶來懷舊的互動游戲設置,跳格子、遷鐵罐、豬仔恰等互動游戲,讓觀展的人們“現學現用”,體驗前輩人的快樂時光,同時也讓大家在互動體驗中增進情感。
如在“為幸福生活添磚加瓦”的互動體驗設置中,小朋友入場后可以拿到閩南古厝特有的紅磚瓦碎片,在家長的帶領下打完通關,然后在這片特殊的紅磚上簽名,將它貼到幸福大厝墻上,體驗“一人一磚蓋大厝,共建和諧小家庭”的幸福場景。此外,記者現場還看到很多與童年游戲主題相關的文創產品,包括民俗繪畫作品明信片、書簽、畫作等。
300余幅民俗繪畫
源自作者親身經歷
“這些作品的創作素材都來自于我親身經歷或是聽說過的民俗文化、民間趣事。”徐建水介紹說,繪畫故事都是發生在他家鄉的真人真事,而故事主人翁大都是他自己和身邊的長輩與朋友。
1960年,徐建水出生于晉江池店鎮華洲村,為了城市建設發展需要,該村已于10多年前拆遷,消失在大家的視野里。小時候生長的地方再也回不去了,徐建水和朋友閑暇時經常會回想起過去許多有趣的事情,慢慢地,他便有了創作的計劃。
說起眼前的作品,徐建水動情萬分,它們記錄著他的青蔥歲月和對家鄉的回憶。他自幼癡迷繪畫,尤其是書里的插畫,經常躲在煤油燈下看,看得癡迷時,連頭發燒焦了都沒發現。兒時喜歡看小人書。后來開始照著書里的內容,有模有樣地學著畫。
搓冬至丸
高中畢業后,徐建水到一家工藝廠畫油畫、做雕塑,自己也嘗試辦了家工藝廠,轉行承包魚塘等,輾轉忙碌數十年,以作品表現自身故事的想法,從來不曾斷裂過,后來,他決定從富有閩南特色的童玩故事開始創作。
2015年,徐建水開始以閩南民俗故事、民間歌謠和童玩童趣為題材,創作了一批散發著泥土芳香、古早味道的繪畫作品。為此,他跑遍了永春、德化、南安、惠安等地收集素材,創作國畫民俗故事。
如今,徐建水在藝術上已獨樹一幟地圍繞“童年的史詩”創作主題,以歷史紀實方式,系統敘述了20世紀60年代的兒童游戲場景,完成300余幅作品,其畫作先后在福建各大文化藝術機構、單位、高等院校和中小學展覽,深受好評。
丟手絹
知名作家、福建省作協二級調研員劉志峰評價說:“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時代新風尚中,徐建水的這些拾舊憶民俗繪畫作品,是一抹頗有韻味的鄉愁。”
隨著系列畫作的成功展出,《拾舊憶——徐建水民俗繪畫》一書于前年正式出版發行,并在2020上海書籍設計雙年展上,榮獲書籍設計優秀獎。去年春節,該書在廣州解放北路的高劍父紀念館展出。徐建水說:“關于泉州民俗的題材越來越少,我會繼續深入挖掘,以繪畫形式保存起來。”(文/柳小玲圖/田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