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變美了,返鄉人員增多了,村里熱鬧起來了,游客也更多了,我們的生意火起來了。”村民洪和再在村里經營一家休閑農莊,隨著鄉村振興整鎮推進步伐加快,英都鎮逐漸成為泉州地區游客的打卡點,洪和再經營的大富瑯農莊也獲評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
近年來,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鎮利用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借力底蘊深厚的耕讀文化,精心推動文旅產業在山環水抱的鄉土田園中融合發展,努力將“美麗山水”轉化為文旅經濟,取得初步成效,先后獲評福建省鄉村振興特色鎮、泉州市鄉村振興整鎮推進“五好”鄉鎮,一副生機勃勃農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融合山水田園
擘畫留住鄉愁“四美圖”
綠水青山圖
“全鎮大小河流累計80多公里長,我們積極落實河長制,定期巡邏、清潔,對河岸沿線雜草,河中水草,河面水葫蘆、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清理;同時27公里污水管網已經全線接水,流域水質穩定保持Ⅱ、Ⅲ類,岸綠水清常常能看見三五成群游魚嬉戲其間”,英都鎮水利站溫偉鵬說。近年來,英都鎮加快推動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不僅強力治理溪域河水,還積極開展“勞模林”“青年林”義務植樹活動,精心呵護全鎮7.3萬畝林地“天然氧吧”,獲評“國家生態鄉鎮”,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山理論”,奠定耕讀文化堅實基礎。
美麗庭院圖
沿著鋪了瀝青的村道漫步,整潔的農家小院映入眼簾,房前屋后種種花養養草,耕讀的農家文化休閑氣息迎面撲來。每逢周末、節假日,英都鎮都會吸引三三兩兩的游客來拍照、游玩。陣陣歡聲笑語中,秀美立體的新農村圖景逐步轉化為村民心中的獲得感、幸福感。“2022年以來,全鎮累計投入1970多萬元先后建成50個美麗庭院、15個美麗微景觀、3個美麗小公園和1個美麗休閑鄉村”,英都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林珊偉說。
鄉愁詩意圖
近年來,英都鎮巧用“鄉愁”“鄉情”牌,借助專家團隊還原傳統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及文化遺產“舊”的歷史感覺,坂埔古厝獲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俗活動“拔拔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英都鎮還是省級革命老區鎮,在鎮黨委的牽頭下,還編撰出集了《革命老區南安英都的紅色記憶》,以種種實際行動激發在外游子鄉賢返鄉參與鄉村振興熱情。
“英都鎮常年有3萬多水暖閥門供銷大軍遍布全國各地,我們充分利用這龐大的鄉賢資源,通過搭建平臺、優化環境、招商選資、運作項目等途徑,大力推進資金回流、項目回歸、人才回鄉,助力家鄉建設”,英都鎮黨建辦負責人莊馨潔說。據悉,近年來英都鎮大力實施人才回歸工程,先后動員9個在外經濟能人回來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并推動成立15個“鄉賢鄉村振興顧問團”,累計組織開展30多場鄉賢懇親座談會、鄉村振興茶話會,籌集鄉村振興基金資金7000多萬元,促成農貿市場等13個合作項目,投資總額超16.25億元,在外鄉賢紛紛成群“銜泥歸巢”賦能鄉村振興。
田園棲居圖
“2018年來,我們先后運作‘坂碩1958’文創園、大路云生態園等8個田園綜合體項目,總投資超3億元;并成功培育出5家泉州級現代水果產業園、6個南安市級農業基地”,林珊偉說。近年來,英都鎮堅守耕地保護制度,全鎮耕地“零撂荒”,2.6萬畝碧綠稻田、3000多畝油畫梯田沿溪逐山鋪開,50多戶大小家庭農場點綴其間,衍射出美麗田園與詩意棲居完美結合的意境。
打造精品路線
奏響鄉村旅游“四季歌”
春賞百花
“鎮村兩級累計投入500多萬元,購買了12萬多株花果苗木,號召全鎮2萬多戶農家房前屋后種植,現在基本實現家家戶戶房前有花、屋后有果”,鎮人大代表洪小娟說,“同時也鼓勵臺商增投300多萬元擴建百畝櫻花觀賞園”,現在英都全鎮滿眼皆綠、處處皆景,獲評福建“攝影目的地”,不斷吸引游客攜帶“長槍短炮”前來采風游玩。
夏游英溪
英溪被譽為英都的母親河,也是泉州的飲水源,近年來英都鎮持續加大對英溪流域河道整治力度,先后投入1.2億多元完成一二期整治和景觀提升工程,形成環抱英都20多公里長的生態休閑景觀帶。“英溪河岸多年來一直雜草叢生,周邊一些群眾在河邊圈養鴨子,經常出現發臭現象,我們邊整治邊推進景觀帶建設,比如鋪休閑漫道,護坡上種植花草,上面種樹,再架設路燈,然后放一些石凳,村民在休閑漫道走累了還能坐著休息”,英都鎮霞溪村黨委書記洪再雙說。目前的英溪,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成為全鎮6萬多群眾以及周邊鄉鎮群眾酷暑夜晚納涼好去處。
秋慶豐收
“墟日”是英都的一種傳統文化民俗,農歷每月逢四逢九是英都的“墟日”。每到“墟日”,小鎮四面八方的群眾就會帶著自家種植的瓜果蔬菜家禽聚到一處,進行買賣。借此,英都鎮創新活動形式,連續3年舉辦農民“豐收節”,把農民豐收節與傳統“墟日”有機結合,在活動現場搭建了別具特色的“村超”,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在“村超”挑選自己想要的商品,現場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冬林康養
邁得農休閑農場是英都鎮在外鄉賢黃萬得返鄉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的項目之一,“目的是改造荒山,增加山區農民收入,促進生態、農業、旅游和民宿康養的合理結合,預計今年投資7000萬元,目前已完成3150萬元投資,已開發種植臺灣特色水果山紅柚500棵、紅美人500棵、野生金桔600株,銀杏樹430棵、梔子花200株,農場聘請本村群眾,尤其是困難黨員、困難群眾,幫忙管理、種植和采摘”,黃萬得介紹道。近年來,英都鎮圍繞5個山區村“天然氧吧”的優勢,積極探索“林業+旅游+康養”林下經濟,大力運作新山林果場、邁得農休閑農場、大路云生態園、“森林人家”等一批鄉賢回歸創業項目,打造集體驗、觀光、民宿于一體的康養慢生活林業旅游區,累計吸引了超10萬名游客前來“打卡”。
培育特色農產品
激活耕讀幸福“五香味”
誘人稻香味
在英都榮星村,農民乘著小船在魚塘里穿梭,收獲的卻不是魚兒、蓮藕,而是水稻。“我們管它叫‘漂浮水稻’,今年試驗種了6畝,豐收了,畝產達500斤。”這片試驗田的主人泉州嶸淏生態休閑農莊負責人洪榮星高興地說,“還有水下飼養的稻蝦也收獲了400斤,稻魚收獲了800斤。”相比傳統水稻,“漂浮水稻”最突出的優勢就是綠色無污染,沒農藥還凈化水質。在種植中,它不能噴灑農藥和施肥,以免影響魚蝦的存活,而水稻通過根系吸收水中營養又凈化了水質,實現了“魚稻共生”。此外,“漂浮水稻”也為農莊增添一景。生長在水面上的水稻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金燦燦的稻浪下,一條條小魚小蝦兒在稻下穿梭。游客也很新奇,紛紛驅車前來一看究竟,豐富了休閑農業,增添了人氣,增長了收入。
芬芳果香味
走進英都鎮坂頭村蘆柑園,黃綠相間的蘆柑掛滿枝頭,果農穿梭在果園中,忙著采摘、過稱、搬運、裝車。從荒廢茶園到碩果累累,這已經是坂頭村經營蘆柑園的第七個年頭。坂頭村原是典型的“空殼村”,為改變這一現狀,壯大村財,2016年村里將荒廢茶園盤活,種植了1750株蘆柑樹,創建了村集體果園。“蘆柑一斤3元,自助采摘,現摘先吃。除了能買到香甜多汁的蘆柑,游客也體驗了一把采摘的樂趣”,坂頭村黨支部書記說,“這幾年來收成都不錯,年均產量有3萬多公斤,能增加村財收入10萬多元,預計到第10個年頭,村財每年就能增收20多萬元。”如今,這座依偎著坂頭水庫的蘆柑園,不僅成了坂頭村鄉村振興的“金鑰匙”,而且帶動了30多名村民就業,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近年來,英都鎮推動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成立新山林果場專家工作站,打造出新山蘆柑、“美人橙”等一系列知名特色果品,新增龍眼、芋頭2個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其中新山蘆柑果質甜美獲評“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清新茶香味
走進英都鎮南都茶園,陣陣茶香撲鼻而來。三五茶農穿梭茶樹間,巧手翻飛采茶忙,他們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南都茶葉專業合作社是全國農民合作社500強,“我們采用龍頭+產業+農戶的模式,入社會員220多人,種植茶樹6403畝,帶動周邊900多種植戶”,合作社負責人洪添配說,“我自己十幾歲學藝茶道,到現在已經摸索30多年了,從學徒,到自己開茶店、辦茶廠,再到在村委會的支持下創立這個合作社,我始終秉承著一種理念,不僅要自己搞好茶葉這一經濟,也要帶動鄉親們一起發展。”現如今,合作社已經成為周邊農戶的一項重要增收渠道。
淡雅書香味
“這里原本是一座祖祠,去年村委會在征得主人同意后,自籌10萬元將這里改造成為家風家訓館。今年鎮政府在家風家訓館的基礎上建設了這個百姓書房,并聘請專人負責管理。目前共有書籍2500多本,鎮宣傳辦還會不定期請一些文化名人過來講課”,良山村黨委書記洪偉龍說。據悉,英都鎮緊抓鄉村振興契機,大力弘揚鄉風文明,就地轉化提升宗祠、家廟,打造為百姓書房、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家風家訓館等共計23處,成功創建省級新時代特色文藝示范基地1個,常態化舉辦誦讀、書法、攝影等活動,連續三屆蟬聯省級文明鄉鎮。
致富幸福味
近年來,英都鎮通過指導村集體采取土地流轉、入股農商行、建設光伏項目、開展村企合作等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特別是鼓勵村級組織圍繞特色農業產業或優勢產業帶頭創辦領辦種植、養殖、加工等發展項目,利用“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增加村財收入。“我們興坪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坪山村黨支部領辦,村集體以資金、資產、資源等入股,同時組織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入股,目前建成1個山茶油種植500多畝、1個茶油加工廠,形成優勢規模進入市場,在壯大村集體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群眾致富”,坪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全軍說。收入增加、文明創建帶出好鄉風,熱心鄉賢踴躍捐助教育、醫療、交通、老年人等公益事業,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來英都鎮公益捐資已經達到2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