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18日訊 透過僑居的彩色玻璃,斑駁光影里,映射出梁春光并不高大的身影。十年前初識華僑民居,六年前參與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梁春光親眼見到諸多極具特色的僑居,年久失修、瀕臨倒塌,甚至遭遇損毀和拆除。于是走上了尋訪拍攝、調查研究華僑民居的路程。
書已出版,但梁春光走訪僑居的步伐還未停止
6年,走遍老城大街小巷,記錄66幢華僑民居,梁春光所著述的《泉州華僑民居》鯉城卷終于付梓印刷,并于近日面世。
走訪鯉城66幢僑居 曾被當成小偷踩點
翻開飄著新鮮油墨味的《泉州華僑民居》,彩色玻璃、花磚拼圖、磚雕灰塑等元素撲面而來,這些帶著“洋味兒”的構件,多從海外跨洋而來,印刻著泉州華僑海外艱苦奮斗的縮影。全書共介紹了66幢坐落于鯉城區的華僑民居,除了拍攝照片外,作者還對每一幢民居的主人、構造、方位、特點等,進行了詳細描述,尤其注重對民居細節的刻畫和拍攝記錄。
今年36歲的梁春光為永春人,十年前到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工作,開始接觸僑居。六年前,他參與了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親眼看到許多極具特色的僑居年久失修、瀕臨倒塌,便決心要為華僑民居進行記錄和拍攝。
六年來,梁春光經常利用業余時間下鄉采訪,還遇到不少“囧事”。第一次拍攝斗南陳氏家族,那里保護還算完好。但幾個月后,梁春光在報紙上看到該建筑群被偷盜的消息,急忙趕到現場查看。而他的不請自來,被陳氏家族誤解并盤問良久,最后出示證件并聯系泉州市僑聯原主席陳秋菊,方才了事。
而為了方便,梁春光常年理著小平頭,穿著隨意,一有空就騎著電動車穿梭于街巷之中。因他的“不修邊幅”,不止一次被當成“可疑人物”。那一天,他騎車路過江南片區一座小廟,忽然看見一座很像海外華僑興建的建筑。在門外喊了幾聲沒人回應,他就大膽走進去拍照。結果卻聽到附近幾個老太太小聲嘀咕:“日時照照咧,暝時才來偷!”原來老太太把他當成了小偷,以為他白天拍照踩點,晚上要來偷盜。
自費3萬出版800冊 想為僑居遺產留影
《泉州華僑民居》鯉城卷一書,近日付梓出版,印刷成品約800冊,花費3萬多元。
梁春光說,在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的今天,將這些別致的文化遺產永遠定格和保存,顯得尤為重要且刻不容緩,這也是他自費出版該書的初衷之一。
書已出版,但梁春光走訪華僑民居的步伐卻還未停止。“晉江、南安等地的路途遙遠了些,尋訪記錄的難度也大了很多。”在晉江、南安走訪過程中,他發現了不少問題:完整的僑居越來越少,尤其是晉江青陽的很多僑居都消失了,現行的一些保護模式對于僑居來說,也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些僑居為了城建搬離原址,但一棟房子離開它原來所在的地方,脫離了原本的地理環境,整座房子的建筑背景和人文情懷都會大打折扣。”梁春光對此深感遺憾。(海都記者 劉淑清 謝明飛 實習生 曾凱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