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泉州市永春縣深入實施“桃源英才回歸工程”,持續開展“我為家鄉辦家事”主題活動,吸引在外永春人才返鄉就業創業5100多人次,領辦家事項目750件,推動人才流、項目流、資金流回歸家鄉,賦能產業發展提級提速。
人才返鄉 越來越“香”
“受東關廊橋文化啟發,我將篾香與漆籃、瓷器等永春本土特色工藝美術品進行結合,研發了這款多元融合的‘廊橋香韻’。”福建竹森香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文森正在香道館內向游客介紹他的香品。
回鄉后的林文森全身心投入到香道中(永春縣委組織部供圖)
林文森前幾年返鄉創業,他原來在廣州市和親戚一起開了一家箱包廠,事業發展正處于上升期。“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永春香,隨著接觸越來越多,對永春香的了解也越來越深。越是了解越是難以自拔,最后決定回家鄉發展香產業。”
回鄉后,林文森全身心投入到香道中,奔波于達埔的各個香廠,了解香的制作工藝,并拜師學習香道,還會奔赴海南、湖北、廣東學習。“我想運用平臺把香文化推廣出去,打響‘永春香’的品牌。”林文森說。
在林文森的網上直播間里,比較吸引人的是各種各樣的香器,這些香器是他自己組織團隊開發的。“目前已經投入了幾十萬元,用于開發香器、香品和設計包裝。現在已經有了100多款香品,并注冊了‘竹森香’‘果智大師香’等品牌。”林文森表示,現在網上營業額日趨高漲,他要努力把品牌打響,讓更多的人知道“永春香”。
“我們了解到有不少像林文森這樣在外打拼的青年,他們始終關注著家鄉發展,想要為家鄉奉獻力量,因此我們在中國香都產業園區內成立回歸創業園,吸引外出人才回歸創業,目前已經有26家企業入駐。”永春縣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大師返鄉 創業傳藝
浸潤在深厚的陶瓷底蘊中,從蘇坑走出來很多工藝美術大師。多年來,他們守藝賦新,給永春陶瓷帶來了新理念。
從2021年開始,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冬燕把工作重心逐步放在了蘇坑。她想在蘇坑陶瓷工業園區開設工作站,做特色陶瓷文創園。回鄉再創業再傳藝,王冬燕的想法始于2019年。這一年,她參與了蘇坑申報陶瓷特色鎮的工作,實地走訪考察了很多陶瓷企業。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冬燕(永春縣委組織部供圖)
“我從小在蘇坑長大,蘇坑陶瓷的底蘊深厚,陶瓷工業園區的發展也相對成熟,同時我也想為提高蘇坑陶瓷的知名度盡一份力。”王冬燕表示,回鄉創業的想法得到了縣委人才辦及蘇坑鎮的大力支持,給她提供了很多便利。目前,她集陶瓷展示、體驗、研學、生產等為一體的文創園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預計明年初即可投入使用。
王志國的工作室里,各式各樣的創意陶瓷作品令人眼花繚亂。80后的他從19歲就開始接觸陶瓷,這位福建陶瓷藝術大師與陶瓷為伴23年,曾前往各地拜師學習,他在陶瓷創新工藝和運用新材料的結合創作上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游子歸鄉,王志國決定在故土繼續追夢。他在蘇坑開設了工作室,一邊創作一邊“傳幫帶”,與企業、同行分享創作的心得和經驗。在蘇坑的8年時間里,王志國感觸很深,他說,“這幾年,蘇坑、介福的陶瓷產業發展很快,一些年輕的設計師、工作者在這里創業,給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這也表明永春縣的營商環境、創作環境、人才政策等越來越好。”
大學生返鄉 “醋”成大業
作為老鄭家傳統醋藝第四代傳承人,面對這個在祖父手中創下的老字號品牌,鄭偉煌有一份與生俱來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集美大學畢業后,鄭偉煌毅然返鄉,執掌永春縣岵山津源醬醋有限公司的主要事務。
永春老醋傳承人鄭偉煌(永春縣委組織部供圖)
“‘酸梅牌’老醋是家鄉的味道,我是吃著自己家的醋長大的。”鄭偉煌說,品質這么好的老醋,在外地卻鮮有出現,屬實可惜。從小就學習老醋釀造工藝的鄭偉煌,始終堅持工匠精神。回鄉后,他與福建商學院等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致力于老醋產品研發、探索老醋產業發展,不斷開拓永春老醋消費市場。
同時,鄭偉煌還注重通過“師帶徒”的形式推廣老醋工藝傳承。通過引進來的人才力量,激活當地人才的“內動力”,助力加快老醋產業集群建設,探索出一條產業振興、強村富民的路子。
現如今,鄭偉煌為了充分挖掘老醋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度做活老醋文章,他將目光投向旅游與文化,打造老醋觀光園及非遺展示館、黨建文化館等,提升公司文化競爭力。“走到非遺館,各種各樣的醋產品琳瑯滿目,不同的包裝、不同的年限、不同的口感以及不同的作用等,看得我們眼花繚亂。”前來研學的閩江學院大學生們頻頻點贊。
教授返鄉 遍地茶香
永春茶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茶文化經久不衰。李建民出生在三代相傳的制茶世家,其爺爺是專門從事茶葉種植的茶農。李建民從小耳濡目染,對茶葉有著濃厚興趣。
2008年,李建民大學畢業后,在廈門一所大學任教,但從小懷揣研究好茶做好茶的夢想猶如雨后的長生藤一樣在李建民心中不斷滋長。前些年,他毅然選擇辭去穩定的工作,踏上了返鄉的征途,來到家鄉永春東平,開始了他的“下海做茶”生涯。
李建民研究茶葉生產制作工藝(永春縣委組織部供圖)
從最初的與村民商談租地、開荒,到田間種茶苗、看護,建廠房、買制茶機,一步一個腳印,從茶園管理到采茶、制茶,李建民逐漸了解熟悉了整個制茶流程和生產工藝。
“從鮮葉采摘和養護,到曬青、晾青、做青、殺青,再到揉捻、干燥、挑梗和碳焙,每個步驟都十分關鍵,要注意好火候的把握,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談起做茶的經驗,李建民侃侃而談。他認為,做好茶“一要功夫、二要理念、三要敢拼精神”。
幾年來,李建民不斷研究茶葉生產制作工藝,毫不保留地向鄉親們傳授經驗,帶動100多位村民種茶致富。現在,李建民已將業務拓展至網絡商城,提升茶葉質量,打響茶葉品牌,從而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
目前,李建民經營著100多畝的茶園,年產量達萬斤,且建立起了完整的制茶售茶平臺,創立“一葉一問”“壁下”等品牌,實現種植生產銷售一條龍的模式。
游子返鄉 挑起“重擔”
今年55歲的郭志煌從小學藝。還在上小學時,他看到老一輩師傅在制作漆籃就時常去幫忙,耳濡目染,練就了一手上漆的好功夫。靠著這門手藝,郭志煌到外地從事家具、廟宇等上漆工作,后來組建了裝修隊,開辦裝潢公司,生意越做越大。但郭志煌總想著不能讓故鄉的傳統技藝走向沒落,考慮再三,他毅然決然踏上返鄉之路。
人才是產業振興的關鍵。現有的手藝人多為年齡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不僅效率慢,還可能面臨沒有傳承人的風險,當務之急,是盡快培養下一代漆籃手藝人。對此,郭志煌以“師帶徒”的形式,并給予師傅和學徒雙向補貼,讓擁有漆籃制作技藝的手藝人年齡逐漸走向年輕化。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郭志煌(永春縣委組織部供圖)
“我們與泉州華僑大學等高校簽署戰略協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郭志煌表示,他們將龍水村扎實精湛的技術,與年輕人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相結合,進一步推動漆籃從日用品升級為工藝品,助力漆籃產業發展。
如今的郭志煌是仙夾鎮龍水村黨支部書記、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一提到龍水村的發展,他激情洋溢。歸來的“龍水游子”挑起了“漆籃擔子”,郭志煌的“征途”逐步變成了龍水人的“金光大道”。目前,龍水村有省級大師1名、市級大師6名、縣級大師10余名。(吳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