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5日訊 4日,由泉州市委網信辦牽頭組織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泉州市新媒體行活動走進永春縣蓬壺鎮和石鼓鎮,見證新農村變化。
泉州新媒體一行走進永春(洪榮堆 攝)
蓬壺仙嶺村:產業富村 文化興村
仙嶺村位于永春縣蓬壺鎮東部,是一個著名的革命老區村。生態環境優美,果樹、花卉四季常青,群山環抱,綠樹成蔭。
“我們的主打產業是早鐘六號枇杷和桂花產業”,仙嶺村村主任蘇振耀介紹說,早鐘六號枇杷具有“開春第一果”美譽,經過省農科院專家的培訓,仙嶺村的農民種植管理水平較高,種出的枇杷果子大、水份足、甜度好,因此能比周邊的枇杷賣出更好的價格。目前,仙嶺村共種植早鐘六號枇杷1850多畝,產量500多噸,產值460萬元,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仙嶺枇杷谷(黃麗君 攝)
據了解,仙嶺村盛產桂花,種植已有百年歷史。天然的地理優勢,為桂花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仙嶺村結合新農村建設,通過創辦仙嶺桂花專業合作社,建設花卉批發市場,建立電商平臺,把花卉產業打造成蘇區脫貧致富的大產業。目前,擁有350平方米的仙嶺枇杷花卉批發市場,300畝仙嶺八桂園和30畝桂花廣場。種植規模逐年擴大,截至2019年8月,仙嶺村桂花種植面積已達300多畝,苗木12萬株,苗圃100多萬株,主要種植金桂、銀桂、四季桂、月桂、朱砂桂、結子桂、狀元紅、貴妃紅等名優品種,基本形成了具有“七個一”特色即一座桂花山、一座桂花寨、一個桂花侖、一條桂花走廊、一條桂花大道、一個桂花廣場、一個八桂園的桂花村,實現戶戶有桂花、家家有苗圃,桂花產業已成為仙嶺村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2018年,仙嶺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000元。
此外,仙嶺村文化底蘊深厚,擁有泉州市“十佳古民居”--沈家大院,存有中共高級干部和原國民黨主席林森的墨跡,盛傳海峽秧歌舞和民間傳統武術,被國家科協定為科普惠農示范基地。建有九九科技文化園,積極實踐“科教興農”。聯合福建省體育職業學院、永春職業中專學校創辦白鶴拳教學點——中華農民體育學園,面向全省招生,成為村辦大學的典范。
中華農民體育學園的學員在練拳(黃麗君 攝)
扎根農村一線20余年,帶領全村3000多名群眾,培育“一花一果一文化”的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把昔日的窮山溝變成如今的“美麗鄉村”。今年,仙嶺村黨支部書記蘇天恭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蘇天恭介紹說,接下來將進一步整合周邊鄉鎮生態文旅資源,打造農業旅游觀光項目,形成“摘枇杷、賞桂花、看瀑布、泡溫泉”的特色生態文旅體驗。
蘇天恭介紹仙嶺村發展規劃(黃麗君 攝)
石鼓吾江村:科技興農 電商助農
“市級麻竹生產示范基地”、“省級特色旅游村”、“省級水土保持生態村”,近幾年吾江村先后獲得多項榮譽稱號。村莊所在地的康綠隆果蔬有限公司被評為泉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示范企業,被省科技廳列入“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基地”,吾江溪流域被定為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
石鼓鎮吾江村是革命老區的紅點村之一,村民收入以種植業、務工為主,目前已形成麻竹和蔬菜兩大支柱產業,通過流轉土地,采取村委會+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種植果蔬等。
參觀麻竹制品(黃麗君 攝)
桐山產業園,是一個從農戶荒廢的山地里開創出來的果蔬園。“第一期100多畝,主要種植樹葡萄、大果紅花油茶、羽衣甘藍等。”石鼓鎮黨委副書記、吾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許曉衿介紹說,吾江村通過村居環境改善、吾江溪流整治及荒山改造,成立食品加工廠,農業勞模“技術扶貧”等一系列措施,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康綠隆果蔬有限公司是一家“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現代農業公司,以種植西紅柿、臺灣玉女果、日本南瓜、小青瓜、甜椒和食用菌栽培等為主。公司負責人高偉民是當地有機生態農業的先行者和領頭人,獲得全國農業勞動模范表彰,被永春縣農業局聘為“雨露計劃”授課老師。公司采取“技術扶貧”方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工作,貧困群眾可選擇在公司基地進行務工提升生產技術,也可選擇在家自行發展生產,公司派出技術員進行生產技術指導并收購農產品。
高偉民介紹西紅柿栽培(黃麗君 攝)
近年來,康綠隆果蔬有限公司學習引進國內外設施果蔬先進技術,摸索出優化適宜本地設施大棚的種植方式,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司篩選出最適宜本地發展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技術體系,帶動輻射農戶進行小規模大棚蔬菜、食用菌生產。在公司示范帶動下,石鼓鎮周邊村農民發展設施農業大棚30多畝,從事蔬菜種植。
農戶采收臺灣玉女果(黃麗君 攝)
今年4月份,吾江村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引進永春鄉賢創辦的“鄉愁到家”電商平臺,以永春特色農產品為基礎,突出打造精品、特色品牌,并建設果蔬交易中心,培育壯大農業企業等。目前,該平臺與20多家合作社簽約合作,實行農產品溯源,打造安全健康的農產品產業鏈。(黃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