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達埔鎮制香有300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香都”,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制香基地。一支竹簽、一些香粉,是如何制成篾香?記者跟隨制香師傅,體驗傳統制香工藝——
篾香世界里的樂與憂
19日,記者來到以制香聞名海內外的“香都”永春縣達埔鎮,鎮上隨處可見永春篾香的蹤跡。因家家戶戶制香,奠定了達埔不可撼動的福建乃至全國制香第一鎮的地位,“永春篾香”還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記者走進彬達文化創意園,一股馨香沁心而來,園區內種滿沉香、檀香等珍貴植物。
古香古色的書齋仿佛一條時光長廊,記錄著“達埔香文化”的歷史足跡,古老的水車悠悠地轉著,伴隨著水車的動力,一根根木樁落下,舂打在香料上,向慕名而來的客人們演示著制香的傳統工藝。
工人與香融為一體
鄉村的夜晚,萬籟俱寂。彬達制香車間燈光微微,夜班工人們已開工,他們要趕在太陽出來之前做出一批香,曬香工人白天來上班,后面的工序才能順利接上。
車間里,香粉漫天。窗臺上滿是厚厚的香粉,宛如多年無人打理的老屋。工人們相信由多種食用香料制成的“神香”有保健養身作用,臉上滿是亮紅的香粉。
空氣中的亮紅,工人身上、臉上的亮紅,在夜色中格外動人心魄。
工人陳東說:“香粉由食用和藥用純植物制成,遇水產生黏性,吸不到肺里。”永春篾香一般用沉香粉、檀香粉和柏木粉;藥香則選擇澤蘭、茯香、細辛、靈香草、柑松、大黃、甘草、蕓木、白芷、三奈、川芎、當歸、高良姜、公丁香、大茴等幾十種中草藥材。“正因為香是以幾百種中藥材為主料,不僅香氣獨特、持久醇和、沁心入腦,還有安神、養生等功效。”陳東自豪地說。
在一個堆滿香粉的工作臺前,一名制香工人將一把沾過水的竹簽打開成扇形,在香粉中搓黏一遍,頓時竹簽上裹滿了粉。見記者看的認真,他一邊舞動雙臂,一邊介紹說:“我是在沾粉,要反復幾次,把粉沾均勻才行。”和記者聊天,并沒有影響他的操作,幾次下來,竹簽已變成半成品的篾香。在沾香粉過程中,只要輕輕抖動竹簽,十幾分鐘下來,整個屋子就粉塵彌漫。在香粉這個媒介的“撮合”下,工人與香早已融為一體。
一位工人走過來,指著這位從頭到腳都被紅色香粉遮掩住真面目的人介紹說:“這是已有30余年制香經歷的老牌制香師、創意園的創始人曾建全。”
手工制香的樂趣
“你隨時來車間找我,我都會在這里。”52歲的曾建全告訴記者,制作篾香的工藝十分復雜,他每天凌晨5時起床,直到晚上11時,幾乎每天都工作18個小時。
“制作篾香首先要備齊竹簽、染料、香料等,這些是制作篾香的全部原材料。”曾建全抓起一把竹簽給記者看,“竹簽分為方簽和圓簽兩種,要求用本地種植3年以上、尾徑達到7厘米以上的毛竹為原料,曬到竹枝顏色變白、易折斷,并除去竹骨的竹須。香粉用各種香料按照一定配比磨粉攪拌和勻,以保證和好的‘香面’有黏性,能牢靠附著竹簽。還要保證篾香制成后的香味和香薰效果。整個程序走下來需要大量的時間,操作的人要細心,還要耐得住寂寞,每天和這些植物待在一起十幾個小時,沒有耐心堅持不下來。”
永春篾香選用幾百種中藥材為主料,尊古法制作,制作過程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全程純手工操作,包括打底、上內粉、掄香、曬香、染香腳等,看似簡單,卻需要極為嫻熟的手法,耗時費力。
曾建全向記者演示篾香制作。他先抓起一捆平整的竹簽,將需制成篾香香肉的部分沾水,而手握的香骨部分約12厘米左右則不沾水。
接著是搓黏粉。只見他以搓揉方式,將黏粉附著在濕潤的香芯上。然后再浸水,使得黏粉產生黏性后,開始上柏木香粉,如此反復4次。這一過程中,香粉猶如天女散花般在曾建全周邊擴散,他也是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10多分鐘后,原本小臂粗的一捆竹簽,已變得有大腿那么粗,散開來需記者張開雙臂方能環抱。
基礎工序完成了,曾建全將篾香呈扇形展開,挑出瑕疵篾香,然后,用右臂摟住香枝,左手在上撥動,讓香枝呈圓形轉動相互摩擦,使每一支香更加飽滿、圓潤——這道工序,稱作“掄香”。
“最后就是晾曬。”曾建全介紹,晾香至七成干后要將篾香收起,將香骨染成各種顏色,完全干燥后即成天然香品。
末了,曾建全還向記者展示了一番制香人的樂趣。他將一捆篾香扎成一束,往地上輕擲,落地后用雙手很快地朝一側輕扭使之自然攤開,篾香便像一朵花一樣綻放開來,讓人賞心悅目。“這一傳統的曬香方法叫擲香花。如今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掄香、沾勻香粉等過程有時就由機器來完成。但是這一整套制香手藝大家都沒有生疏,擲香花的樂趣更是機器無法取代。”
老一代制香人的擔憂
曾建全12歲就偷偷學藝,對篾香制作的沾、搓、浸、展、掄、切、晾、染、曬九式爛熟于心。
“制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技藝,我父親做手搓香是出了名的高手。”50多歲的蒲師傅插話道,在家家戶戶都制香的達埔鎮,一把香就能養活一家人。但如今,他所見到的篾香里,有不少是機械制作的。
在從事手搓香40年的蒲師傅看來:“手搓香一點即燃,機器做的不易點燃。而且機器一壓,檀香的精華會跑掉,香味和成色都不如手搓的,因此,手搓香還有一定的市場。只是這個市場,正經歷數百年來最大的危機。”
“現在用機器做香,一人一天能做十幾萬支。產量高了,但我的心里卻感覺越來越空。”曾建全經歷了從純手工制香到機械化操作,機械化進入制香工藝后,極大提高了產量,但這讓曾建全等老一代手工制香人十分惆悵,他們不是想用雙手挑戰機械,而是擔心這點手藝可能找不到傳人。
“許多老手藝之所以需要保護,是因為沒有人愿意傳承。”曾建全說,“別看我這個年紀,還算是年輕的制香師傅了。由于手工制香需要起早摸黑,工作起來十分疲勞,工作環境差,眼下村里的年輕人愿意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學這門手藝。”
裊裊輕煙,從有形到無形。熏香燃盡,記者告別曾建全,結束了這一番別有韻味的體驗。(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黃虹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