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和與時俱進,學會了用電腦學習和創作。
在永春縣教育界,林清和老人名氣很大:他自1946年起進入永春縣第三中學擔任語文教師,執教40余年,桃李滿天下。在生活上,他對學生無微不至地關懷;在教學上,他以學生為本,潛心研究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出版多本教學專著,有上千篇文章、對聯、詩詞在各級報刊發表。如今,老人已年過九旬,仍堅持活躍在教壇,繼續發光發熱。
愛崗敬業創新教學方法獲佳績
近日,記者來到林清和家中時,他正伏案創作詩歌。92歲高齡的林老,除了聽力有些下降,仍然行動自如、思維清晰。
1926年,林清和出生在永春。他自小就十分好學,喜歡看書寫文章,十四五歲的時候,就經常在刊物上發表文章。初中畢業時,由于身體不好,他沒能去考高中,只好到當地的小學擔任教師。在那期間,他仍然堅持創作,不斷發表作品。“沒想到,一個學期后,永春培元中學校長王慶元通知我可以免試就讀高中。”老人回憶,在校期間,他幾乎每學期都名列前茅。1946年,他大學畢業時,毓斌中學(現永春三中)剛成立不久,他因為表現突出,被派去任教。
這一上講臺就是40余載。40多年里,他潛心鉆研、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本,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為家鄉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說:“不同的教學手段,能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們輕松記憶古詩詞,他提出為古詩詞譜曲,并自己編曲,然后師生同唱,教學方法生動有趣,還便于理解和記憶。
林老向記者展示了他編纂的《青禾選集》,挑出其中的游藝卷,里面收錄了他為《雨霖鈴》《水調歌頭》《聲聲慢》等多首舊詩詞譜的曲子。
在他的推動下,永春三中成績節節攀升。1959年,永春三中因高考和中考成績躍居全縣第一,被評為縣標兵校;校語文教研組因語文科高考和中考成績躍居全縣第一,被評為縣標兵組。
身體力行
子孫后輩13人從教
林老不僅在教學上傾盡心血,對于學生的生活也十分關心。剛畢業時,他曾在廈門教過書,結識了一名美國教師,兩人甚是投緣。美國教師在離開中國前,贈送給他一件從美國帶來的毛衣。“那時候毛衣很稀少,父親將毛衣帶回來時,我們家五兄妹既好奇又歡喜,但父親不讓我們碰,他自己也不舍得穿,給收了起來。”林清和的大兒子林崇真回憶道。
后來,林清和的一名學生考上了大學。他知道這名學生家境貧寒,生怕他一人在外讀書容易感冒著涼,就將珍藏的毛衣取出來,贈送給了這名學生。“后來他畢業后,又將毛衣還給我,說他如今可以自己買毛衣了,我特別高興。”回憶起這些點滴,老人歷歷在目。
“曾經有一位女學生,家人因為經濟條件不想讓她繼續讀書,我就到學生家里去進行勸說。”林老說,那是一個很有天賦和前途的女孩子,不讀書太可惜了。他主動提出要幫助女孩解決經濟問題,最終說服女孩的家人同意讓她繼續學習,“后來她讀了醫科大學,也有了出息。”
“愛學生,才能教學生成才。”林老樹人育德的風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其子孫后輩有13人從教,是名副其實的教育世家。
發揮余熱
義務為學校創作
如今,即便年事已高,林老仍然活躍在教壇,積極參加各種研討會。“如今學校教學都以普通話為主,但我認為閩南語是絕不能丟的。”林老語重心長地說。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讓他對閩南語的獨特魅力和重要性有更深的見解。因此,他對于閩南語文化的推廣也傾注了不少心血,經常參加閩南語方言研討會,并且開過閩南方言講座。不少學校邀請他譜寫閩南語歌曲,他都欣然應邀創作,并樂在其中。
老人對創作的熱愛,也從年少時堅持至今。“他現在很少用筆寫字,都是用電腦創作。”見記者十分驚訝,林崇真笑著解釋說,父親退休后,沒有停止過學習,而且與時俱進,學用電腦、學打字,“他現在都習慣用郵箱收發郵件,打字還能盲打,可厲害了。”
“活到老,就要學到老。如今還有學生或者老師會來請教我學業以及教書方面的問題,我如果不學習,怎么教他們呢?”林老說。
聲音
一片丹心在育人
·永春縣委文明辦主任康文德·
林清和老先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始終以一個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師德高尚,對本職工作精益求精,勇于開拓創新;在4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兢兢業業,不計名利,甘灑熱血獻春秋,培育了眾多人才;退休后依然熱衷于公益創作,回饋奉獻社會,更是難能可貴。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可以說,多年執教生涯的蠟燭精神已經融入了這位耄耋老者的血液,而他對于公益事業的熱心,更體現了一位老教師樹人育德、宅心仁厚的大德風范。(記者謝宜萱通訊員梁偉生施紅光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