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街
長盛不衰 蓬壺三角街
一個趕集的早晨,記者來到蓬壺三角街。在暖陽的照耀下,記者舒適地踱著步子。這里已看不到步履匆匆的忙碌身影,有的也只是閑庭信步的愜意。
可誰又知道,這里曾經商賈云集,是連接永春及德化、大田、永安等地的商貿中心,享譽一方。在老一輩眼里,三角街幾乎就代表蓬壺,是蓬壺作為晉江上游重要商貿集鎮的標志。
在三角街開了三十多年店鋪的林老板說,以前,每逢1日、11日、21日的圩日,老街上就有許多流動的小攤,到處人山人海。如今,只留下溫馨的記憶。從保存完好的拱門、廊柱上,依稀還可見當年米店、布店、藥店、百貨店、洋貨店等的遺存,依稀可見彈棉、裁縫、釀造、制作小點的手藝人的身影。
三角街因該街整體近乎三角形而得名,這里的建筑是我省唯一的叉形布局的騎樓式建筑群,被譽為“民國時代閩南地區集鎮建筑中最科學而美觀的杰作”。
走在三角街中,環視四周,現存斑駁的房子均由石料、黃土、石灰、木材來建造,統一為三層騎樓式建筑,第三層有小陽臺,高低適宜,店口避雨廊有方形磚柱支撐,門窗則隨房主喜歡有中式、西洋式,這些中西融合的門窗,以及灰瓦白墻,拱門方柱,極富閩南特色。
當地老人林先生介紹說,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形(丫字),三條街的出入口各通往一個方向,向南通往達埔鎮的街道稱為“蓬達路”,向東北通往蘇坑鎮的街道稱為“蓬蘇路”,向西北通往錦斗鎮的街道稱為“蓬錦路”。三條路口比街心稍高,寓含中庫聚財之意。“它是福建省少見的至今保存完好的舊街建筑之一。”
丁字街
中西合璧 岵山塘溪古街
走在岵山鎮塘溪村長120米、寬7米的古街上,除了冷清還是冷清,雖然分立兩旁建于80多年前的店鋪依舊。它們大多為兩層,土木結構,前后出水。每家店寬4米左右,高約4.5米,其中底層高2.7米,深15至17米不等。兩側設排水溝,水由西向東流入岵山溪。
“塘溪街包括上下街,上街在清末民初就開始有店鋪了。食雜店、藥店、肉鋪等十多間。”該鎮僑聯副主席陳耕愛說,“下街是1930年陳國輝規劃建設的,有幾十家店集中在這里。”眼下可見的,就屬下街。
古街按照閩南特色街道布局而建,因民國時期建筑風格已受到西方建筑的影響,古街也有了中西結合的特色。古街兩邊建筑有著閩南傳統古厝的紅磚和飛檐,但已不像傳統古大厝那樣明顯,一層廊柱和二層陽臺柵欄則采用西式的建筑風格,雕飾精美,樣式獨到,是那個時期的典型寫照和文化標示。當時古街建筑第一層基本上用做店面和生活空間,第二層則為臥室。岵山人在此經營一些小本生意。民國時,國民黨也曾在這設有國保隊;抗美援朝時期,大部隊也在此修整駐防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