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0日訊 永春介福鄉苦寨坑原始瓷窯址進一步考古后,如今又有重要發現!經國內專業部門進行的碳十四年代測定,這里的瓷片燒造年代為距今3400多年至3700多年,即屬于夏朝中后期到商代中期,又將全國原始瓷燒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200年。昨日,泉州市考古隊在考古現場發布消息,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年代最早原始瓷遺址。
航拍窯址
現場考古負責人張紅興說,附近片區出土的瓷片看,器形、釉色、胎質、紋飾特征都比較接近,說明燒造的時間都比較接近。在附近山頭經過進一步的考古發現,還有新的疑似窯址出現。
苦寨坑原始瓷窯址燒造時,使用的是“地穴式龍窯”的形式,是古人在山坡上掘洞,外表上可能看不出窯的樣子。為了方便鉆進去取放原始瓷,因此地穴式龍窯做得短。
張紅興介紹,考古人員推測,因為早期人類技術還不很過硬,地穴式龍窯燒久了很容易倒塌,所以就常在旁邊建新的窯。
昨日,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表示,這些發現在學術上意義可謂重大,在古陶瓷研究史上也將占有一席之地。
據悉,苦寨坑原始瓷窯址出土瓷片的年代、工藝經得到中國古陶瓷學會專家掌眼,均表示認同。不過出寶陽副局長說,將來也許還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問世,或者還有許多秘密埋在地下未被人們發現,苦寨坑原始瓷窯址的考古發掘還任重道遠。與此同時對考古現場的維護也很迫切,保持不受風化、水沖、病蟲害侵襲很有必要。他說,希望當地的保護設計方案進一步細化完善,并在報批后盡快組織實施。
永春縣文體局姚副局長介紹,接下來擬對原始瓷窯址保護設計方案進行細化,爭取申報第八批國家級文保單位。
目前苦寨坑原始瓷窯址考古雖然告一段落,但是考古人員仍繼續駐守當地。今后期待能找到與窯址配套的早期人類生活區域、作坊及墓葬區,對窯址的整體范圍有個比較清晰地界定。
【背景】
從2014年11月起,本報開始關注遼田尖、苦寨坑一帶發現古窯址這一重大考古事件。
2014年11月,經審批,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泉州市考古隊組成原始瓷窯址考古隊,對遼田尖山古窯址進行第一次考古發掘。當時發現了四座古龍窯。一年之后的2015年11月底,考古隊又對遼田尖山和苦寨坑古窯址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后來又陸續發現13座龍窯窯爐。兩次考古發掘總面積235平方米。(海都記者 吳月芳 黃謹 文/圖)